1972年2月20日,開國中將張國華在成都進行會議講話時,突發心臟病倒地。次日,張國華未能被搶救回來,與世長辭,年僅58歲。
周總理在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絕,他在親往機場迎接張國華的骨灰時,含淚說道:“中央正要用他時,他卻過早走了。”
那一天,機場來了很多人,但是張國華的老搭檔梁興初卻無法露面。因為當時他正因為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而被隔離審查。
當張國華去世的消息傳到梁興初那里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反復詢問多次后,他才肯相信這是事實。之后,他悲愴地說道:“你走了,我卻不能去送你……”
梁興初和張國華搭檔的時間并不久,1967年時梁興初調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則為政委。
他們二人之所以會被搭配在一起,主要是因為二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梁興初為人剛毅,做事急躁,周總理怕他會因此犯錯誤,就讓處事謹慎、為人低調的張國華來跟他搭檔。
雖然他們的性格正好相反,但是他們都是江西人,飲食、生活上的習慣都比較相近,所以能合得來。成都軍區也在二人的領導下,被打理得井井有條。
然而,1971年的一場風波,卻令成都軍區遭受了巨大的震蕩,軍區司令員梁興初和三位副司令員均受到牽連,唯獨政委張國華幸免于難。
究其原因,首先是張國華具有井岡山背景,毛主席對從井岡山一路走來的將領較為愛惜,其次是張國華出自二野而非四野。最為主要的是,張國華性格低調,并不惹人注目。而梁興初一向鋒芒畢露,正所謂“樹大招風”!
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梁興初與張國華的命運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梁興初遭受了長達八年的隔離審查,直到1980年才恢復自由。而張國華的工作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更加受到重用。只可惜,張國華因為繁重的工作積勞成疾,不幸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筆者雜談:
梁興初和張國華這對搭檔,雖然同處于一個部隊、一個位置,卻因為性格上的截然不同而坐上了兩班走向完全不同的命運列車。
兩個命運本應該交織在一起的人,卻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其實這種情況在人世間并不罕見,筆者對此也感觸頗多。
筆者就常常感嘆命運的不公,為什么兩個差不多的人卻會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呢?當筆者回憶多了,便也想通了,這一切都是由性格決定的。
有些人的性格頑強,他就會去出去闖蕩;有些人性格軟弱,他就會安于現狀;有些人性格圓滑,他就能獲得更多的晉升機會;有些人性格固執,他就可能兢兢業業干一輩子都默默無聞。
很多人都喜歡說知識改變命運,但是其實知識能改變的只是能力,而改變不了選擇。但是,在社會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往往選擇比能力更加重要。
就拿筆者自己來說,我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是高中時的文理科分班,但這也是我人生當中最錯誤的一次選擇。
本身我的內心是想選擇文科的,但是當時我的所有好朋友都選擇了理科,由于我不想與我的好友們格格不入,就跟他們一樣選擇了理科。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選擇,令我的人生道路走上了一個大彎路。因為我并不擅長理科,導致我的成績一落千丈。雖然后來勉強上了大學,但是在大學里的學習變得更加吃力,給我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在出社會工作后,就業的選擇同樣令我身心俱疲。
在苦苦煎熬中的我最后想通了,其實我本身就不適合學理科,我不管是愛好還是特點都偏向文科。
最后,我懸崖勒馬,及時調整了就業方向,選擇了寫作。雖然我沒有系統學習過文科知識,但是對文學的熱愛令我可以有較大的熱情,可以在工作中不知疲倦。雖然如今的工作收入并不多,但是我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很開心。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常常在想,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錯誤,我所取得的成就會不會比現在更高。
但是,其實這是一種沒有任何意義的假設,因為我的選擇是由我的性格決定的。以我的性格,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我就算再選一萬遍也是會選擇理科的。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至少在我自己看來是這樣的,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吧。
以上內容屬于筆者個人的有感而發,同時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經歷。感謝每一位看到最后的讀者,感謝你們對我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