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高溫,冰柜里的汽水都快被搶瘋了。
而中國的汽水品牌,也成了被資本爭先看好的香餑餑。
就在前幾天,投資過蘋果、可口可樂的國際私募基金巨頭KKR放出消息,說其有意收購一家中國的飲料大廠85%的股份。
消息一出,坊間輿論紛紛把矛頭指向了這幾年風頭正盛的飲料界“黑馬”:大窯。
在近幾年“國潮小甜水”回潮的浪潮中,大窯堪稱是最成功的飲料品牌。
靠著占領各大燒烤攤、小餐廳的渠道打法,以及神似大綠棒子啤酒的外包裝,大窯把三種口味的“大汽水”,做成了夜宵飲料頂流。
可以說,在北方省市中,有燒烤火鍋的地方,必然會出現大窯的身影。
有了燒烤攤的助攻,大窯增長勢頭十分兇猛,巔峰期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0%左右。
在2022年,就有媒體報道稱大窯年收入高達32億,是北冰洋的3倍、西安冰峰的10倍。
按照這個勢頭,2024年的大窯營收突破40億應該不是什么大問題。
就是這樣一家黑馬企業(yè),卻成了業(yè)內盛傳即將被收購的主角之一。
在消息傳出后沒過幾天,大窯被KKR收購一事也很快被大窯官方辟謠。
不過,在大窯氣勢如虹的如今,卻被人認為“需要被收購”,也側面說明了不少問題。
其實,在今年年初,大窯還一度傳出要上市的消息,只不過最后也是無疾而終。
無論是被巨頭收購,還是直接上市,圍繞大窯的種種動蕩都說明了一個問題:
如今的大窯,已經到了發(fā)展的十字路口了。
品類困局:
大瓶爆火,小瓶冷淡
在知乎,有這么一條問題:
大窯明顯是科技與狠活兒,為何還那么多人愛喝?
確實,論口味,大窯最常見的三款飲料基本是典型的甜水口味,幾乎和十幾年前的汽水配方沒什么區(qū)別。
論配方,大窯的配料表里不管是阿斯巴甜、安賽蜜還是白砂糖都赫然可見,盡管添加了果汁和蜂蜜,但也和“健康低脂”扯不上半點關系。
但就是這么一瓶和如今主流趨勢背道而馳的“大甜水”,卻成了統(tǒng)治整個北方燒烤攤和小飯館的絕對王者。
大窯之所以能在夜宵攤上稱霸,其實就靠拿捏了一條心理:
我都來吃夜宵了,還考慮什么熱不熱量的?
況且,大窯還有看上去無懈可擊的性價比。
常見的大窯520ml一瓶,售價5元左右,相較于同價位330ml的可樂、284ml的北冰洋,明顯更適合北方糙漢的胃口。
大窯和啤酒瓶八分相似的包裝,也讓它可以混跡在大綠棒子里不顯得突兀,甚至成了不少不勝酒力的人“蒙混過關”的利器。
僅僅憑借“三巨頭”經典口味,大窯很快從內蒙古,開疆拓土到整個北方市場。
這三款經典口味,也幾乎成了大窯的代名詞。
很顯然,大窯不會滿足于此,這幾年,大窯一直在致力于研發(fā)更全品類的新品,擺脫“爆品刻板印象”。
總結來看,大窯在近段時間突然爆發(fā)開發(fā)了不少新品,但都逃不過一個問題:跟風嚴重。
近幾年,農夫山泉用一款東方樹葉帶動了無糖茶市場的爆火,看到蛋糕如此之大,大窯自然也準備下場。
于是,2024年大窯就推出了自家的無糖茶查元香系列。
相比起大窯簡單粗暴的外觀,查元香看上去就精致現代了很多,以至于很多喝過這系列飲料的人,第一時間都很難把它和大窯聯系在一起。
但是無糖茶領域的巨頭太多,天花板東方樹葉牢牢控制著整個貨架,下面還有三得利、統(tǒng)一等飲料巨頭,以及果子熟了等新品牌虎視眈眈,留給大窯發(fā)揮的場合并不多。
今年六月份,大窯還推出了益生元果汁汽水,同樣也是近幾年爆火的果味飲料+維生素+益生菌的“保健飲料”新賽道。
而今年年初被熱炒的白樺樹汁品類,大窯同樣也有參與;就在前段時間,大窯還上線了最新的乳酸菌汽水新品以及能量飲料新品。
可以說,大窯“經典三巨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之前還很少有人在佐餐+性價比汽水方面做得如此極致。
而如今的大窯,想要在其余領域重現“三巨頭”的成功,難度可想而知。
至少以大窯目前“哪里火爆打哪里”的思路繼續(xù)開發(fā),大窯的迷茫期,估計還得持續(xù)一段時間。
渠道困局:
被困飯館,難下江南
如果說飲料有用戶畫像,那大窯的用戶畫像已經十分牢固了:
北方猛男、燒烤攤、小飯館。
可以說,小飯館渠道盤活了大窯,同時也限制了大窯。
根據大窯披露的數據,大窯目前約有85%的營收依賴餐飲渠道,以至于人們已經養(yǎng)成了“不下館子不喝大窯”的習慣。
想要更進一步,大窯也明白,自己得從餐飲渠道的一畝三分地中盡快抽身出來。
為了拓展渠道,大窯的打法很簡單:開發(fā)新包裝,押注電商領域。
傳統(tǒng)的玻璃瓶也許很適合在燒烤攤對瓶吹,但絕對不適合居家囤貨以及電商發(fā)貨。
于是,針對電商領域,大窯開發(fā)出了不少易拉罐、PVE材料的經典款新包裝,諸如500ml大易拉罐、520ml塑料瓶裝以及1.3L家庭囤貨裝等。
只不過相比于餐飲渠道,線上還遠遠不能成為大窯的主戰(zhàn)場。
根據大窯披露的數據,2022年大窯線上渠道的交易額僅4800萬元,相比于餐飲渠道,只能說是九牛一毛了。
除了在電商領域發(fā)力,南下也是大窯一直以來的戰(zhàn)略之一。
內蒙古起家的大窯,如今已經占領了北方各地大大小小的餐館和夜宵攤。
為了進軍廣袤的南方市場,大窯延續(xù)了北方的打法:綁定餐飲。
在大窯官網刊載的24個招商區(qū)域中,大半都是位于南方的餐飲渠道的招商啟示。
而這次,大窯選擇押注在擴展勢頭甚猛的東北菜系身上。
據悉,大窯每新到一座城市,就會優(yōu)先聯系本地的東北菜、東北燒烤和銅鍋涮肉等北方風格濃厚的餐飲店。
也有在南方開店的東北菜老板表示:來吃飯的客人可樂都不要,就要喝大窯。
但大窯和東北菜綁定再深,東北菜都是在南方占比不到10%的“小眾菜系”,想要走出東北館子,大窯還得面對一個勁敵:本土地頭蛇。
比如在廣東地區(qū),人們習慣在佐餐時喝的飲料,大多都以王老吉、加多寶一類的涼茶為主,甚至還有沙士等本土黏性極高的飲料。
而在川渝地區(qū),統(tǒng)治夜宵場景的火鍋店,基本也被涼茶、豆奶等飲品瓜分殆盡,即便大窯同樣便宜解辣,但仍然討不到好。
此外,大窯的南下之路還有一大桎梏:運輸成本。
玻璃瓶飲料不同于塑料瓶裝,運輸成本一直都是押在飲料身上的重擔之一。
而大窯如今的7大生產基地,除了安徽工廠外幾乎全位于北方,這就導致了玻璃瓶裝的大窯在進軍南方市場的時候,運輸成本就成了大頭。
在南方的部分城市,大窯的售價要比北方平均高出3~5元左右,這也進一步削弱了大窯“性價比優(yōu)先”的策略。
比起水土不服,大窯的南下,更像是舟車勞頓。
賣身巨頭,并非死局
作為內蒙古特產,大窯能短時間內走向全國,除了產品特色外靠的是兩招:
化身開廠狂魔+洗腦廣告轟炸。
目前,大窯的7家工廠分別位于內蒙古、遼寧、吉林、寧夏、陜西、山東和安徽,幾乎覆蓋了整個北方區(qū)域和長三角地區(qū)。
作為傳統(tǒng)飲料巨頭,大窯直接用這種“硬橋硬馬”的模式,突破了老字號國產汽水被產地綁定的劣勢,
把產地變?yōu)槭袌觯@種硬橋硬馬的打法,想必也只有大窯能做到。
而營銷則是大窯風生水起的“軟實力”,一句“大汽水,喝大窯”以及和吳京的強綁定,直接讓大窯殺穿了直男圈子,成為燒烤攤霸主。
但過去的老套路,也會遇到瓶頸期。
首先是開廠的“硬氣功”,大窯始終擺脫不了工廠這類重資產帶來的高昂成本。
前文中也提到過,如果不盡快把工廠開到想要拓張的區(qū)域,大窯始終難以開疆拓土。
作為飲料界的新星,大窯并不像農夫山泉、娃哈哈等老牌飲料一樣財大氣粗,越來越多的重資產,就意味著越來越高昂的成本與風險。
其次,大窯的營銷雖然夠出圈,夠洗腦,但“大汽水”的形象過于深入人心,也間接讓大窯在開發(fā)新品的時候難以擺脫刻板印象。
這也難怪坊間盛傳大窯會賣身外資或者尋求上市,主要就是為了引入外部經驗,打破瓶頸期。
引入新血后,大窯率先要改進的,就是對供應鏈的精細化管理。
可以說,無論是新品開發(fā),還是南下開疆拓土,供應鏈都是大窯必須依賴的手段。
雖然大窯的7座工廠是大窯稱霸的硬資產,但明顯這7座工廠已經很難滿足大窯如今的需求了。
在新品研發(fā)方面,大窯主推的無糖茶、益生菌飲料等產品,受限于原材料供應等問題,目前高度依賴北方工廠進行制造,導致在南方市場拓展困難。
而大窯想要在南方市場立足,一味地建設工廠,無疑也是在給自己加重負擔。
如何能調動起南方本地的飲料工廠,對部分產品使用輕資產的模式運營,也是擴張規(guī)模的好辦法。
可以說,對供應鏈的精細把控程度,就是一個飲料品牌從“地方豪強”邁步跨向“全國級巨頭”的必備技能。
不管是美資巨頭還是國產大腕,如果能和巨頭聯手,他們早已闖關成功的經驗,就是大窯突破瓶頸的捷徑。
此外,大窯一直都在做的渠道拓展,也能從成熟的大牌企業(yè)身上獲取到支持。
通關路徑已經十分清晰,不管是靠自己一步步蹚出前路,還是依靠外力“開掛”,大窯都得明白一點:
走出舒適圈,先得有不破不立的勇氣。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