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這一刀捅得真夠狠的,突然對咱們醫療器械下重手了!就在7月初,歐盟正式祭出“公共采購禁令”: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約合3900萬人民幣)的醫療器械招標項目,中國企業被徹底排除在外!更狠的是第二刀:即便其他公司中標,所用設備里中國產的零部件和材料占比也不能超過50%,否則就要被罰合同金額的10%-30%。這把名為“IPI工具”的制裁大棒,醞釀了15個月,有效期直接鎖定五年!
歐盟嘴上喊著“公平”,可實際玩的是雙標!他們指責中國搞“國產優先”,拿《中國制造2025》說事,說我們要求縣級醫院買70%國產設備是“歧視”。可現實呢?西門子、飛利浦這些歐洲巨頭霸占中國高端設備70%市場,西門子醫療一年在華狂賺28億歐元!一邊吃著中國市場的紅利,一邊掄起大棒封殺中國企業,這不是“白眼狼”是什么?
這一刀看似兇狠,實際砍偏了方向。歐盟公共采購市場僅占其整體醫療器械市場的50%-70%,而中國出口歐盟的醫療器械中,單筆合同超500萬歐元的大項目占比不到3%。行業龍頭邁瑞醫療直接表態:其在歐盟的業務根本達不到這個門檻!藍帆醫療更是早有布局,通過在新加坡、德國設立生產基地,構建“三角支撐”體系規避沖擊。真正被卡脖子的是那67家正在申請歐盟認證的中小企業——新規要求它們在歐洲重做昂貴耗時的臨床試驗,一個項目就要多砸380萬歐元,幾乎斷了它們的出海之路。
然而歷史一再重演:西方的每一次封鎖,恰恰成為中國技術突破的催化劑!歐盟禁令落地不到一周,中國藥監局火速發布新政,提速高端醫療器械的審批流程。國內企業更是兵分兩路突圍:一面加速開拓俄羅斯、中東等新興市場,對沙特出口同比暴漲215%;一面死磕核心技術,像藍帆醫療的心鎧球囊導管,硬是在歐美嚴密專利壁壘中撕開了一道口子。
歐盟的限制再次印證了一個鐵律:但凡中國在哪一領域存在短板,歐美必定會出手打壓!但轉過頭想,這何嘗不是一劑“苦口良藥”?它倒逼我們拋棄幻想,加速國產替代的進程。畢竟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把卡脖子的手,掰成登高的梯!當封鎖清單釘在墻上的那一刻,便是國產替代發令槍響的瞬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