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美日印澳四國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試圖減少對中國關鍵資源的依賴。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近期公開表示,未來幾周內將與中方官員會面,推動貿易及多領域磋商。這一表態被外界視為美國在關鍵資源博弈上釋放緩和信號。然而,幾乎同一時間,美日印澳四國卻高調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目標直指中國在全球關鍵資源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這種看似矛盾的舉動背后,隱藏著美國復雜的戰略算計。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4月起對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等法律法規。這一措施旨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履行國際義務,相關物項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實施管制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美日印澳四國對此反應強烈,聯合聲明中直言中國此舉導致供應鏈“突然收緊”,甚至宣稱“過度依賴單一國家資源將損害國家安全”。
事實上,全球80%以上的中重稀土精煉產能集中在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通過持續投入和技術積累,在稀土開采、精煉、應用等領域建立了完整產業鏈。美西方國家雖早有警覺,但多年來試圖尋找替代方案的努力收效甚微。美國拉攏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組建“關鍵礦產聯盟”,試圖打破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地位,但現實挑戰重重。
澳大利亞稀土儲量位居全球第五,其國內企業雖已實現部分重稀土商業化分離,但產能規模有限,難以滿足聯盟需求。日本計劃開采海底稀土資源,但高昂的開采和加工成本讓美國企業望而卻步。印度雖擁有全球第三大稀土儲量,但在精煉技術和產業鏈完整性上與中國存在明顯差距。更關鍵的是,四國之間存在復雜的利益分歧。印度并非傳統盟友,更傾向于利用聯盟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日本與澳大利亞在防務開支、貿易政策等問題上與美國摩擦不斷。
特朗普(資料圖)
就在四國宣布關鍵礦產倡議的同時,美國商務部悄然恢復了對華部分關鍵產品的出口許可。EDA軟件、乙烷、飛機發動機等三項產品重新獲準進入中國市場。這一決定與此前美國在人工智能芯片、芯片設計軟件等領域對華設限的強硬姿態形成鮮明對比。背后原因耐人尋味。
美國國內政治壓力是重要因素之一。20個州的總檢察長聯合發起訴訟,指控特朗普政府“分享醫保數據”的行為違法。經濟層面的考量同樣不容忽視。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極高,持續貿易對抗已對美國自身經濟和就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外交層面,美國政界逐漸認識到,對華強硬政策并未帶來預期收益,反而使美國企業失去大量中國訂單。
美日印澳的關鍵礦產倡議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地位。四國內部矛盾重重,技術儲備和產能規模與中國存在代際差距。即便在聯盟內部,日本和澳大利亞也面臨成本和技術瓶頸,印度則更關注自身利益而非聯盟整體目標。
美國真正的戰略意圖可能更為復雜。一方面通過關鍵礦產倡議對中國施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尋求對華合作。這種兩面手法反映出美國在關鍵資源領域的戰略困境。既想遏制中國優勢,又無法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特朗普(資料圖)
中方對此保持清醒認識。在堅定維護國家資源安全的同時,中國正通過法律完善、產業升級等手段鞏固優勢地位。新礦產資源法的實施和稀土集團管理層調整,標志著中國在關鍵資源領域的戰略布局進入新階段。
國際觀察人士指出,美國組建關鍵礦產聯盟的做法存在明顯短板。四國在資源儲備、技術能力、產業鏈完整性等方面均無法與中國匹敵。更關鍵的是,聯盟內部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各國利益訴求差異顯著。相比之下,中國在關鍵資源領域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和戰略管理體系。
未來一段時間內,中美在關鍵資源領域的博弈將呈現復雜化趨勢。美國可能繼續采取“遏制+合作”的雙面策略,而中國則需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防范外部風險。關鍵資源供應鏈的穩定性不僅關乎經濟安全,更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