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一提起人情世故,讓人心生起一股子膩煩。畢竟年輕時總將人情世故當做是人生的投機取巧,是一種不公正的現象。
然而,當年齡越發大了,歷經的人事越來越多后,我才深刻的體會到,這世界上何來絕對的公平公正。當對這世界的真相有了一定的認知后,再去看所謂的人情世故,才深深地體會到那來自千年前的智慧。
所謂的人情世故,往往是順應人性的,他所體現的便是人之常情。
畢竟人類,作為群體性的生物從出生到死亡我們都生活在由人與人的關系所組成一張大網中。而這張大網便是“人情社會”。我們往往將人情社會視為儒家的產物,那么除了儒家文化圈的這些國家外,就沒有所謂的人情社會了么?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提出了“六度人脈關系理論”,說的便是在這個世界上只需要認識六個人,就能聯系上世界上所有的人。這種理論被稱為“小世界現象”,然而這又何嘗不是人情網絡。距離、關系再遙遠的兩個人,只需要通過適當的人脈便可以快速拉進彼此的關系,其實這亦是一種人情關系的體現,西方以社會實驗的方式證實了人情網絡是一種客觀存在現象,由此亦可證其是符合人性的存在。
只不過在在兩千多年前,儒家便已經充分的探究利用這張人情網絡,并將他以禮制的方式內化到我們的意思中,成為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
而儒家特色的人情關系的特點,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是有等級差距的,簡單的說便是:愛是有等差的。而這也是一向最讓現代人難以理解和認可的所在吧。
在講求公平與人權的時代去宣言愛有等差的觀念有時候確實挺讓人難以說出口。似乎依靠著這種有等差的人情關系,總會讓努力拼搏的人們在人情面前失去公平公正的機會。而會讓人有這種感覺,主要還在于人性與理想總是存在著落差的。
儒家的禮制度其實是基于人性而設置的愛有等差的制度。
儒家提倡孝道,讓人人尊敬、親近自己的父母,而不提倡像對待陌生人的父母一樣去對待自己父母。畢竟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為我們所付出辛勞,豈是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所能比較的。因此,這種有等差的孝道便是來自于,受父母知恩而圖報之的正常人性感激心里。反過來說。若對待陌生人的父母也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一般,那么又如何彰顯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呢。
正如同小君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討論過,在面度自家小孩和別人家的小孩同時落水時,即便是孔子來了也會先救自己的孩子。而這意思儒家愛有等差的體現,亦是人性的體現。
當年孟子罵墨子“無君無父,是禽獸也。”便是由于墨家所主張的兼愛太過于違反人性。一方面確實難得有多少人能做到拋卻親情,將天下人一視同仁,既然人人都做不到,那么喊出來的口號便是空洞無用的。
一方面若連位自己辛苦操勞的父母都不能給與特殊的親近與關愛,對于朝夕相處親人和朋友都沒有特別的情感,又如何會去關愛與自己毫無干系的陌生人呢。而這便是儒家的“親親為大”的理論。
事實上,儒家在考慮禮儀制度的時候是充分考慮到人性的。所謂“親親”便是親近關愛自己的親友,再將這種關愛之情推及其他人。這種關愛是由近及遠再由人及的仁愛體現。
儒家對君子的要求并不苛刻,遵循的亦是人的本性,將人與人的關系處理得體,并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處,便是“義”的體現。
可見,儒家愛有等差的理智的關鍵,便是基于人性中的感恩之情和仁民之心,所謂的人情世故也不過是基于人性的人之常情。
只不過在歷經了兩年前多年的發展后,其中難免摻入了些庸俗化的“潛規則”,到如今幾乎就成了個貶義詞。
但若能理解所謂人情社會的底層邏輯,或許我們才能體會當年先賢們的良苦用心,更能體會其中人性的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