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塞巴斯蒂安·康丁(Sebastian Contin)
中歐顧問/戰略家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院研究員
歐盟領導人宣稱的供應自主權聽上去很棒,但經不起仔細審視。事實或許是,中國已經憑著對稀有金屬出口的掌控贏了這場博弈。
當表演成為重頭戲,真相早已離場。
馮德萊恩6月份在G7峰會上的講話充滿欺騙、造作、雙標和絕望,其核心環節說明了這一切。
她舉起一塊由一家加拿大公司用澳大利亞礦石在愛沙尼亞生產的永磁體,宣稱這是歐洲主權的里程碑。拿出這塊磁鐵的本意是象征獨立,但它卻暴露了一個錯覺,即姿態可以取代工業現實。
不客氣地說,磁鐵屬于“中國制造”。歐盟在稀土供應上仍然嚴重依賴中國,在這一事實面前,任何基于價值觀的工業或外交政策都站不住腳。當中國的出口許可證決定著歐盟的生產時間表時,歐盟還有什么自主權可言?
牛津大學的菲利普·安德魯斯-斯皮德(Philip Andrews-Speed)指出,中國的出口管制比關稅更有力。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警告稱,最新的限制措施擾亂了整個歐盟的生產,并威脅到制造業生產活動的連續性。事實上,布魯塞爾所謂的綠色轉型已成為對中國主導地位的補貼:每臺風力渦輪機、每塊太陽能電池板、每輛電動汽車都加深了歐洲對中國供應的依賴。
戰略自主需要的不僅僅是空談。首先,要將資源依賴視為安全威脅,并承擔重新掌控自主權的代價。這需要大規模地快速重建工業產能,摒棄將關鍵行業外包的市場教條,并要認識到任何通過與中國合作來瓦解中國自身優勢的計劃都是無效的。
無論如何,此次永磁體事件都充分暴露了歐洲對中國的錯覺。中國控制著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并且還在不斷加強控制,而歐盟依然執著于象征性和幻想,如今更是徹頭徹尾地捏造事實。這并非突破,而是歐洲錯覺的又一例證。
歐洲的嚴重依賴性
數字講述了一個人為設計的崩潰故事。中國控制著全球61%的稀土開采,而更重要的是,它掌控著從礦山開采到磁鐵生產的整個產業鏈。歐洲99%的稀土原料和98%的磁鐵都從中國進口,依賴程度如此之高近乎荒謬。
這是中國努力控制21世紀科技所需原材料的結果。歐洲將稀土開采和加工外包,以此降低成本并改善其環保形象,而中國按照其長期意圖,將稀土武器化。
危險信號從一開始就存在。2010年,中國因外交爭端暫停對日本稀土出口,引發全球價格沖擊。日本吸取教訓,進行了多元化布局,確保能夠獲得替代資源。歐洲則袖手旁觀,無動于衷。
如今,中國對鎵、鍺和稀土磁鐵施加出口限制,印證了一直以來都非常清晰的道理:控制投入就是控制產出。中國甚至不需要完全禁止出口,只需一個政府部門的決定就足以阻礙美國的生產,甚至阻礙歐洲的整個核心工業,包括風力渦輪機、汽車、國防系統和醫療設備。
布魯塞爾的欺騙
歐洲的反應依然是自相矛盾的。布魯塞爾一邊譴責中國將貿易武器化,一邊卻加深對中國生產的依賴。歐盟承諾撥款55億歐元用于建設替代供應鏈(這些項目缺乏加工能力,且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投入運營),聲稱似乎這樣就抵消了對中國的依賴。比拒不承認更糟的,是言辭與事實之間的虛假信息。
這種歪曲不是悄悄進行,而是公開的:“我們是第一個迅速對中國電動車補貼采取行動的。”事實上,土耳其和俄羅斯早在2023年7月就加征了關稅。2024年,美國在5月加征了100%的關稅,巴西在1月再次加征關稅,加拿大則在8月緊隨其后。布魯塞爾在2023年10月啟動調查,直到2024年中期才采取措施,而且這些措施是10月30日生效。這成了歐洲的慣常模式:效仿美國、拖延、重新包裝、宣布勝利。
▲馮德萊恩7日表示,歐盟將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系。
如今的言論與那些備受嘲笑的策略一樣,是一種故作姿態的反抗。所謂“中國向全球市場傾銷廉價稀土以消滅競爭對手,西方礦山和加工商紛紛關閉讓中國獨大”的說法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西方公司放棄稀土開采是因為利潤微薄且污染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在其他公司看不到回報的領域,中國公司參與進來了。這是愿意承擔風險而非追求季度回報的人在填補市場空白,而非陰謀。
而且,所有這些發生在中美達成放松稀土限制協議之際——美國提出懇求,中國讓步,而從協議達成四天后馮德萊恩發表的講話看,歐洲甚至還沒有注意到這一切。
選擇服從
歐盟委員會譴責中國的“主宰、依賴和勒索模式”,但對美國明目張膽撕裂單一市場卻不發一言,這種選擇性做法令人震驚。
特朗普毫無理由地征收50%的關稅,頒布制裁和出口禁令,脅迫盟友與中國脫鉤,要求盟友拿出5%的GDP購買美國武器,并利用補貼吸引歐洲工業向美國轉移。似乎每個大國都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認為只有中國才這樣做,這不是分析,而是不承認現實。
布魯塞爾繼續將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但其關鍵行業卻仍然依賴中國的投入。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婭·卡拉斯主張對抗,而歐洲實業家呼吁展開務實接觸,以維持生產運轉。
▲7月2日至3日,王毅外長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舉行會晤。
馮德萊恩幾周前表示,“我們必須建設性地接觸……深化與中國的關系……甚至擴大我們的貿易和投資聯系”。而如今,她語氣的轉變就像地緣政治版化身博士。這種憤怒表演是因為特朗普在場嗎?“唐納德是對的,”她說。這已經不是虛偽,而是自我傷害,說明歐洲對華核心政策缺少連貫性。
這種不一致造成的影響并不局限于貿易領域。中國精準地利用了歐洲的裂痕。布魯塞爾高談闊論追求團結,但其最大幾個經濟體卻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國不僅利用稀土,它還考驗歐洲在壓力分布不均情況下能否團結一致。
面臨同樣問題的美國至少做出了回應。在國內,美國立法支持建設新的加工產能,投資稀土精煉,簽訂貿易協議,以削弱中國的控制。雖然緩慢且片面,但這些舉措仍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在供應鏈上依賴競爭對手是作繭自縛。
鄧小平1987年曾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不只是預言。它已成為信條。最初的產業優勢,如今已成為中國最有效的非軍事武器,中國不僅主導著供應,還掌控著歐洲的能源轉型、工業基礎和國防生產。不對稱的依賴不可能局部解決,在友好場合發表大膽言論也改變不了什么。
因此,歐洲的選擇越來越少,其中一個可行但一直被忽視的就是直接談判。
要么談判,要么自我放棄
美國已經在壓歐洲強化對華立場,同時擴大了自身的貿易限制。與中國直接接觸為歐盟提供了一種避免被動卷入二元對抗的方式。如果歐洲希望捍衛自己的工業基礎,就必須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行事,而不是成為別國沖突的抵押物。
談判也能確保喘息空間。多元化至關重要,但替代來源的供應速度不足以滿足當前需求。中國仍然在關鍵原材料加工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一項臨時協議可以確保過渡期供應的連續性,保護歐洲生產線免受進一步沖擊。
與中國接觸還將增強歐洲地緣政治自主權。在單邊主義抬頭的國際秩序中,對話是一種籌碼。歐洲不能一邊聲稱擁有自主權,一邊將對華政策外包給華盛頓,效仿其言論和態度。保持對華外交渠道暢通是維護歐洲利益的底線。
要么努力,要么趴下
這要求歐洲領導人不要再錯誤地把演講當成策略、把表演當成政策、把象征符號當成解決方案。愛沙尼亞的磁鐵并不是韌性的象征,而是腐爛的征兆。
治理意味著預見變化,而非倉促應對。治理需要的是連貫性,而非即興發揮,需要的是誠實,而非做秀。一個在地緣政治壓力下扭曲事實的委員會已經喪失了公信力。不要空喊口號,不要耍花招。要腳踏實地。
除非布魯塞爾能夠有效應對原材料依賴這一威脅,否則歐洲將繼續受制于中國的決策。要么重建工業主權,要么放棄工業主權,沒有第三種選擇。
高端訪談
更多訪談(下滑查看)
基金會動態
更多動態(下滑查看)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