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知道摩擦起電,靜電有時是正電,有時是負電——如果得到電子,就帶負電;反之,失去電子就帶正電。但是,摩擦過程中,究竟是什么決定了電子的得到或失去呢?
撰文 | 羅會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靜電對大家來說或許并不陌生,冬天黑夜里脫毛衣的噼里啪啦,走過地毯后摸門把手的瞬間刺痛,拆快遞時候粘手上怎么也甩不掉的泡沫顆粒,等等。這都是靜電惹的禍。
我們都知道,靜電是電荷在物體之間轉移的結果。但是,百余年來,科學家一直沒搞明白,為什么靜電有時候是正電,有時候是負電?究竟是誰決定了摩擦或接觸之后的電荷種類?最近,奧地利的科學家們經過反復實驗,終于搞明白了這個問題的關鍵。今天我們一起聊聊靜電這個話題,依據實驗事實告訴你,到底是誰決定了摩擦之后帶的什么電。
電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人類最早的科學記錄就是摩擦起電。大約在公元前600多年,古希臘的泰勒斯就記錄了琥珀摩擦之后可以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不過,科學意義上對電學的研究是從近代開始。18世紀初,荷蘭萊頓大學的彼得·穆森布羅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ck)發明了儲存靜電的裝置——萊頓瓶,由一個玻璃瓶帶個橡膠塞,外面包裹一層錫箔,里面插一根帶鐵鏈的金屬棒等裝置組成。其實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電容器”,靜電可以通過露在外面金屬棒頭導入瓶中,并存儲起來。有了萊頓瓶,科學家們從此研究靜電,不再需要每次都那么麻煩地摩擦又摩擦,而且可以定量測量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發現靜電并非只有通過琥珀摩擦才能產生,其他摩擦過程也可能有靜電。不過他仍然用拉丁語“electricus”命名了“電”,起源于希臘文的“琥珀”(希臘語“?λεκτρον”或對應拉丁文“elektron”)。
萊頓瓶
如今,我們知道: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靜電的存在就是因為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了另一個物體,造成了物體中正負電荷數量不對等或電荷分布不均勻。這個電荷的正負,其實是人為的規定,是來自美國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杰作。富蘭克林利用萊頓瓶研究靜電之間的相互作用時候發現,它們有時候相斥,有時候相吸,類比于磁鐵的南北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富蘭克林認為電荷也存在兩類電荷,分別是正電荷和負電荷,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
后來,庫侖精確測定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安培、法拉第、麥克斯韋等研究了電荷運動的問題,直到1897年安德森發現電荷的主要載體之一是電子。1909年密立根的油滴實驗證實了電荷具有最小單元,也就是元電荷,一個電子所攜帶的電荷數量就等于一個負的元電荷。至此,人們終于清楚材料攜帶正負電荷主要是和電子有關,一個本來不帶電的物體,如果得到電子,就帶負電;反之,失去電子就帶正電。
但是,這又回到了摩擦起電這個古老的問題:摩擦過程究竟是什么決定了電子的得到或失去呢?
我們知道摩擦起電,實際上就是兩個物體反復接觸,導致電荷偷偷轉移到了另一個物體。而且,無論是毛皮摩擦橡膠棒,還是絲綢摩擦玻璃棒,都是絕緣體之間的接觸,如果用金屬棒來摩擦,反而因為它們屬于電的良導體而很難留住靜電。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們已經能夠很好地解釋金屬的接觸起電機制,因為金屬的“電負性”,也就是原子吸引其他電子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常見金屬大致的排序是:鋁>鈹>鎂>鈣>鋰>鈉>鉀,或者說:元素周期表從左到右,元素的電負性逐漸變大;周期表從上到下,元素的電負性逐漸變小。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核外電子的電離能和親和能的差異,就是原子最外層的電子的能量決定了它“拉攏”其他電子或“逃逸”原子核的束縛的能力。但是,對于摩擦起電用到的絕緣體而言,這種電負性差異的解釋遠遠不夠。科學家們于是提出了摩擦電序列的概念,根據材料交換電荷的正負性對其進行排序,就像玻璃對陶瓷帶正電,陶瓷對木頭也帶正電,那玻璃對木頭多半也是正的,形成所謂的“摩擦起電序”。然而,不管科學家怎么對材料排好序,一做實驗,結果就是一團混亂,設想的和實際的總是對不上。哪怕用兩個一模一樣的材料互相接觸,也有可能發生電荷交換,科學家們有點懵。
金屬電離能排序
最近奧地利科學家通過成百上千次實驗,終于發現靜電正負的秘密——它們并非隨機混亂,而是由材料接觸歷史決定,接觸次數決定了電荷的正負!
這篇最新發表在《自然》[Nature638, 664–669 (2025)]期刊上的論文采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案。他們選了一種透明的絕緣體——硅基聚合物PDMS,制成大小相同的塑料塊。他們最初覺得,摩擦起電的正負性可能由材料表面的細微差異決定了,可實驗結果還是亂七八糟。可是,當他們拿用過的樣本反復做實驗時,漸漸地找到了特定的規律。也就是說,在接觸幾次的情形下,帶正電或負電看似很隨機,但是當接觸達到了200次左右的時候,所攜帶的電荷就變得可預測了。結論非常簡單:接觸次數多的塑料塊總是對接觸次數少的塑料塊帶負電。而且,他們進一步統計發現,只要控制接觸次數和實驗順序,塑料塊還能按設計的起電序排列,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摩擦起電序”。
就這樣,一個看似復雜混亂的古老科學問題,就在重復實驗次數多了之后,有了相對準確的答案。有的時候,科學就需要一點耐心,再堅持一下,再重復幾遍,也許就功到自然成了!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