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謝春生
編輯 | 蘇淮
深圳寶安,一處廢棄廠房內,40度的高溫炙烤著30名年輕人。電腦機箱的轟鳴聲,讓這里看起來像一個網吧。
想起這段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創(chuàng)始人王永錕笑稱是深圳版“車庫創(chuàng)業(yè)”。
2017年末,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斯坦德機器人遭遇“至暗時刻”——CEO離職、裁員2/3、薪酬砍半,且公司賬面資金僅夠維持3個月。臨危接任CEO的王永錕,決定退租所有辦公室,將整個團隊搬到工廠車間辦公。
彼時,王永錕抬頭就能看見隨時可能墜落的排風扇,心里想的卻是:“在深圳跟人談夢想,永遠不是件尷尬的事。”
七年后,這家從廢墟中爬起來的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工業(yè)具身智能第一股。
2025年7月7日,斯坦德發(fā)布公告稱,繼中信里昂證券有限公司、國泰君安證券(香港)有限公司之后,公司進一步委任中信建投(國際)融資有限公司為整體協(xié)調人。
圖片來源:斯坦德公告
這家自稱是“小米汽車夢想贊助商”的企業(yè),趕在小米YU7上市數(shù)天前,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然而,在遞表的前兩個月,在深圳土生土長近10年的斯坦德,卻將注冊地址遷移到了江蘇無錫梁溪區(qū)。這場遷移背后,是一筆價值3億元的資本交易。
01
寒門子弟逆襲
王永錕生于黑龍江鶴崗,早年遭遇家庭變故、跟隨母親生活,后來在老師推薦下考入廣東佛山國華紀念中學,一所由碧桂園創(chuàng)始人楊國強捐資創(chuàng)辦的慈善高中。
這里不僅免除所有學費,更提供從高中到大學的全程資助。這種“寒門遇貴人”的經歷,塑造了王永錕日后創(chuàng)業(yè)中,將企業(yè)命運焊進國家高端制造轉型齒輪的戰(zhàn)略觀。
2009年高考季,電視里哈工大機器人隊在東京亞太機器人大賽奪冠的畫面,讓王永錕毅然報考哈工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yè)。2013年,在一場機器人賽事中,他遇見“硬科技創(chuàng)業(yè)教父”李澤湘教授,創(chuàng)業(yè)的火種就此埋下。
2015年碩士畢業(yè)時,王永錕拒絕英特爾、大疆等名企offer及國外深造機會,決定帶著四位哈工大同學南下深圳創(chuàng)業(yè)。
“當時正值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熱潮興起,國家也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制造業(yè)發(fā)展,起初并沒有創(chuàng)業(yè)想法的我意識到,制造業(yè)機遇迸發(fā),不妨一試。”王永錕后來這樣解釋當時的決定。
2016年大年初五凌晨,一架從哈爾濱起飛的航班穿透深圳寶安機場的霧氣降落。王永錕和同伴拖著行李箱來到住處,蓋著衣服、枕著書包度過了在深圳的第一晚。五個年輕人在12平米的創(chuàng)業(yè)辦公室開啟征程,公司取名“斯坦德”(Standard的音譯),寓意要做行業(yè)標準的制定者。
創(chuàng)業(yè)初期,團隊聚焦高端工業(yè)移動機器人研發(fā),卻遭遇技術瓶頸。經歷痛苦轉型后,他們選擇“oasis自動駕駛車輛”單點突破,憑借過硬性能敲開華為、中興、富士康等巨頭的大門。
但真正的生死考驗在2017年末來臨。寒潮裹挾著資本寒冬襲來時,斯坦德賬上資金僅夠維持90余名員工3個月工資發(fā)放。時任CEO因壓力過大退出團隊,公司瀕臨解散。
于是,便有了開篇一幕。
王永錕帶著剩余團隊,搬進沒有空調的廢棄廠房。他回憶道:“刮風下雨時卷簾門被吹得嘎嘎響,不下雨時又特別悶熱,只好給每人發(fā)一個風扇。”在40度的高溫中,這支30人的團隊,擠在狹小的空間里堅持了一年。
轉機在2018年降臨。歷經無數(shù)次算法迭代,斯坦德的AMR通過華為3000小時無故障運行的魔鬼測試,成為這家通訊巨頭的一級供應商。“這對于斯坦德來說是一個可以比肩上市的里程碑式的事件。”王永錕說。
02
困于盈利迷途
如果說,楊國強是王永錕年輕時的“貴人”,那么小米集團則是年輕斯坦德的“貴人”。并且,斯坦德與小米的關系,也展現(xiàn)了中國智能制造領域新興的“資本+訂單”雙重綁定模式。
天眼查顯示,2016年至2024年,斯坦德共計完成7輪融資。其中,2023年,小米通過旗下小米智造基金,以1.5億元認購斯坦德60.35萬股股份,成為持股8.4%的重要股東。
但這僅是故事的開始。
2024年3月,轟動一時的小米汽車SU7發(fā)布后,斯坦德成功交付全激光導航AMR 200余臺,為移動變化率超高的小米汽車工廠提供支持。這也是全國首個全面應用激光SLAM AMR的新能源汽車總裝線。
2025年6月底,當小米汽車YU7發(fā)布時,再次引爆終端——開售創(chuàng)造“18小時鎖單24萬臺”的紀錄,斯坦德再次成為幕后功臣。
截圖來源于微博@小米汽車
在YU7的生產線上,斯坦德提供全激光SLAM導航AMR自動化總裝線,覆蓋門線、外裝、儀表板等多物料、載具類型應用。
這種“既給錢又給訂單”的模式,成為小米構建智能汽車生態(tài)鏈的關鍵策略。而對于斯坦德而言,綁定明星車企,不僅能帶來穩(wěn)定收入,更成為沖刺IPO的絕佳背書。
招股書顯示,2024年斯坦德在汽車行業(yè)的市占率已位居全球第二。除小米外,其客戶名單還包括比亞迪、蔚來等頭部車企。
可爆火的小米YU7,并沒有將持續(xù)“失血”的斯坦德帶出盈利的迷途。
財報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至2024年(下稱“報告期”),斯坦德收益分別為0.96億元、1.62億元、2.51億元;年內虧損分別為1.28億元、1億元、0.45億元,合計虧損2.73億元。
圖片來源:斯坦德招股書
分業(yè)務來看,機器人解決方案是斯坦德的營收大頭。
報告期內,該業(yè)務銷售金額分別為0.85億元、1.42億元、2.28億元,占當年總營收比例分別為88.6%、87.6%、91%。而以單體機器人及相關配件為主的“機器人及其他”業(yè)務收入,雖從2022年的0.11億元升至0.22億元,但占當年總營收比例卻從11.4%降至9%。
圖片來源:斯坦德招股書
對此,一位從業(yè)多年的機器人觀察員對源媒匯表示,斯坦德真正靠賣機器人(單體機器人)獲取的收入并沒有多少,大都是靠非標項目。這一點,從公司的業(yè)務結構便能窺得一二。
業(yè)績背后,斯坦德的研發(fā)投入變化也值得關注。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fā)投入從0.56億元降至0.37億元,占當年營收比例從57.7%縮水至14.6%。這與其標榜的“技術驅動”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圖片來源:斯坦德招股書
與之相比,銷售團隊卻在快速膨脹。2024年,斯坦德銷售及營銷開支達0.65億元,其中0.31億元用于41名銷售人員的薪酬福利,人均年薪75萬元,是研發(fā)人員人均35萬元年薪的2倍多。
這種“重銷售、輕研發(fā)”的傾向,在招股書中被解釋為“降本增效”。但在沖刺工業(yè)具身智能第一股的關鍵時刻,難免引發(fā)市場對其創(chuàng)新持續(xù)性的疑慮。
王永錕本人的薪酬變化同樣耐人尋味。報告期內,其薪酬總額從35.3萬元躍升至120.2萬元。當公司仍在虧損之際,CEO薪酬的飆升與研發(fā)投入的削減形成強烈反差。
03
注冊地遷移
不僅是員工薪酬,注冊地變更,也讓斯坦德引發(fā)熱議。
天眼查顯示,2025年4月28日,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斯坦德機器人(無錫)有限公司,注冊地址從深圳市寶安區(qū)西鄉(xiāng)街道變更為無錫市梁溪區(qū)江海西路98號。
截圖來源于天眼查
這則工商變更,恰好發(fā)生在公司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的前兩個月,這也被外界戲稱為“深圳栽樹,無錫乘涼”。
這場遷移的直接誘因,或要追溯到2024年5月斯坦德的D輪融資。無錫梁溪科創(chuàng)產業(yè)投資基金(下稱“無錫梁溪科創(chuàng)基金”)在此輪出資3億元,彼時斯坦德投后估值達21億元。
市場推測,該筆融資或為“總部輪”。即地方基金出資,作為前提條件估計是將上市主體搬遷至無錫梁溪區(qū)。針對注冊地遷移一事,源媒匯也向斯坦德方面致函求證,截至發(fā)稿未獲回復。
“遷址換投資”的操作背后,是地方政府爭奪科創(chuàng)企業(yè)的激烈角逐。當機器人成為新質生產力代名詞后,擁有大量機器人企業(yè)的深圳,時刻面臨被“偷家”的風險。其他城市的招商引資小組開出土地、稅收、財政等優(yōu)惠政策,初創(chuàng)企業(yè)很難不動心。
譬如,前不久,大族機器人剛將注冊地從深圳變更為佛山順德,公司名稱也從“深圳大族機器人有限公司”更名為“廣東華沿機器人有限公司”;早年,宇樹科技創(chuàng)始人王興興從深圳大疆離職,卻選擇在杭州創(chuàng)業(yè)。優(yōu)必選總部雖仍在深圳,可在各地優(yōu)惠政策驅動下,正加速在全國各地建立第二總部。
深圳的尷尬在于,它培育了斯坦德,卻未能留住其上市主體。寶安區(qū)曾將斯坦德譽為“寶安智造”代表,2025年1月還在宣傳中強調其“四次搬遷,不離寶安”。但現(xiàn)實是,無錫用3億元就買走了一家準上市公司的“戶籍”。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資本結構。招股書顯示,在IPO前的股權架構中,無錫梁溪科創(chuàng)基金已成為斯坦德持股14.29%的第二大股東,僅次于王永錕控制的員工激勵平臺。而深圳本土資本在斯坦德的股東名單中不見蹤影。
不過,被“偷家”的并非只有深圳。濟南知名民企翼菲科技,同樣在IPO前,將公司注冊地從濟南高新區(qū)變更為浙江臺州,并更名為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王永錕眼里,斯坦德早已是一條在時代洪流中穿越過數(shù)次風浪的船只,“這條船永不會躲避風浪,它將勇敢地翻身入海,迎接更多機遇與挑戰(zhàn),我將一直與它同在。”
如今,在這條船的航線上,資本的暗流與產業(yè)的巨浪正同時涌動。從深圳到無錫,或許只是這場漫長航程中的第一個轉向信號。而無錫用3億元買走的不僅是注冊地,更是一場地方經濟博弈的象征性勝利。
當深圳寶安的廢棄廠房變成招股書上的無錫梁溪地址,王永錕,這位寒門逆襲的創(chuàng)業(yè)者或許明白,資本市場的風浪,遠比40度高溫的廠房更難熬。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