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比爾·蓋茨這位微軟創始人在接受美國電視臺采訪時,說出了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我們親手送出的王牌正讓中國更偉大,禁令損人不利己!"這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是在"夸"中國?其實不然,蓋茨這是在為美國的科技政策感到無奈。
6年來,美國對中國禁什么,中國很快就有什么,從操作系統到芯片,從5G到人工智能,無一例外。最近美國又對C919大飛機下手,斷供發動機和關鍵技術,蓋茨估計看到這個新聞時已經徹底無語了:這不是又在幫中國變得更強嗎?
操作系統的"意外收獲"
說起美國科技禁令的"神助攻"效果,操作系統絕對是個經典案例。在華為被制裁之前,鴻蒙系統其實早就存在了,但一直被華為"雪藏"在實驗室里。為什么?因為安卓系統用得好好的,華為沒必要冒險推出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來"自找麻煩"。
但美國的禁令改變了一切。當谷歌被迫停止向華為提供GMS服務時,華為只能把鴻蒙系統從實驗室里"請出來"。結果怎么樣?鴻蒙系統不僅成功上線,還獲得了用戶的廣泛認可。截至2024年底,鴻蒙系統的用戶數量已經突破8億,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更有意思的是,鴻蒙系統的成功還帶動了整個中國操作系統生態的發展。統信UOS、麒麟操作系統等國產操作系統也開始在政府和企業市場嶄露頭角。原本微軟Windows一家獨大的局面,現在變成了多系統并存的格局。
這種變化對美國科技公司來說意味著什么?失去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和龐大的政企市場。谷歌每年從中國市場獲得的收益本來可以達到數十億美元,現在基本歸零。微軟在中國政企市場的份額也在不斷被國產操作系統蠶食。
芯片領域的"逆襲"之路
芯片禁令的效果更是讓美國始料未及。2018年中興事件之后,美國以為可以通過芯片禁令卡住中國科技企業的脖子。確實,短期內這種做法是有效的,華為、中興等公司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
但中國的反應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快速啟動,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扶持政策。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本土晶圓廠開始加速擴產,紫光展銳、海思等設計公司也在加大研發投入。
更關鍵的是,美國的禁令讓中國企業徹底認識到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以前大家圖省事,能買就買,現在不得不自己搞研發。結果呢?中國在14納米、7納米工藝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某些特殊工藝領域甚至實現了超越。
數據很能說明問題:2018年中國芯片自給率只有15%左右,到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提升到了35%以上。雖然距離70%的目標還有差距,但進步速度是顯而易見的。而美國芯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卻在不斷萎縮,英特爾、高通等公司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C919的"被迫自主"
最近美國對C919大飛機的制裁,更是讓人看到了這種"禁令助攻"模式的延續。美國商務部宣布暫停向中國商飛提供LEAP-1C發動機以及飛控系統和航電設備,表面上看是要卡住中國大飛機的脖子。
但問題是,中國早就有備用方案。CJ-1000A國產發動機已經在緊鑼密鼓地測試中,各項性能指標都在穩步提升。美國這時候斷供,等于是在說:"你們別等了,趕緊用自己的發動機吧。"
這種操作真的很迷。C919本來可以繼續使用美國發動機,這樣美國企業還能繼續賺錢,中國也能獲得相對成熟的技術。現在美國主動斷供,逼著中國加速自主化進程,最終受損失的還是美國企業。
通用電氣原本指望著C919這個大項目能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收益,現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塊肥肉從嘴邊飛走。而中國呢?雖然短期內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長期來看,擁有了完全自主的大飛機產業鏈,反而是巨大的收獲。
"越禁越強"的中國模式
為什么美國的禁令會產生這種"助攻"效果?這跟中國的發展模式有很大關系。中國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制造能力,在很多領域其實早就具備了自主研發的基礎,只是出于成本和效率考慮,更愿意通過國際合作來獲得技術。
美國的禁令等于是在說:"你們不能再依賴我們了,必須自己搞。"而中國的反應是:"行,那我們就自己搞。"結果往往是,中國不僅搞出來了,而且還搞得比原來更好。
這種模式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驗證。北斗導航系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GPS對中國開放的時候,中國也在使用GPS,但同時也在默默發展自己的導航系統。當美國威脅要關閉GPS信號時,中國已經有了完全自主的北斗系統,而且性能還更先進。
5G技術也是如此。華為本來可以繼續和美國企業合作,共同推進5G技術的發展。但美國的禁令讓華為只能"單干",結果華為不僅在5G技術上取得了領先地位,還在6G研發上搶占了先機。
企業的"求生"智慧
面對這種復雜的國際環境,企業的策略也在發生變化。聰明的企業開始采用"多元化"策略,不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比如,很多國際科技公司開始在中國建立獨立的研發中心,開發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這樣即使政治關系出現波動,也不會完全失去中國市場。
中國企業也在學習這種策略。華為雖然在美國市場受挫,但在歐洲、亞洲、非洲等其他市場的表現依然強勁。小米、OPPO等企業也在加速國際化布局,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未來的不確定性
雖然目前看起來美國的禁令效果不佳,但未來的發展還是充滿不確定性。技術競爭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的成敗并不能說明最終結果。
關鍵在于如何平衡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完全的技術脫鉤對任何一方都不是好事,但適度的競爭又能推動技術進步。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比爾·蓋茨的話其實提醒我們,在全球化時代,試圖通過技術封鎖來維持競爭優勢是很難成功的。真正的競爭力來自于持續的創新和開放的合作,而不是閉門造車和技術壁壘。希望雙方都能以更加理性和務實的態度來處理分歧,讓科技真正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而不是政治博弈的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