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溝通之鑰 叩親情之門
由于學業壓力、家庭關系、同伴交往及網絡等原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越發受到關注。區婦聯依托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將專業化的輔導與培訓送到未成年人身邊,提升昌平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素養,降低心理問題和疾病的發生率,進而促進全區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
7月8日,在區婦聯、區教委的關懷下,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心理學教授高欽送課到校,區婦聯兒童部部長張媖、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德育教研室副主任張迎春、心理教研員孟憲霞出席講座。
高欽教授從“非語言信息”講起,讓大家了解到非語言信息是指不通過口頭或書面語言傳遞的信號,而是通過肢體動作、表情、姿態、語調、空間距離等方式表達,是人際溝通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親子關系中,非語言信息尤為關鍵。孩子年幼時語言能力有限,更多通過哭鬧、肢體接觸(如擁抱、拉扯)傳遞需求;父母的眼神關注、輕撫后背等動作,也比語言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接納。理解這些信號,能幫助雙方避免因“語言錯位”產生誤解。這些藏在動作、表情里的非語言信息,像在認知誤區里架起的小橋,讓父母和孩子繞過“我以為”的礁石,走到彼此真實的心意岸邊。打破了親子之間的認知誤區。
高欽教授還帶領學生及家長開展了“折紙小活動”,提示大家“雙向自我表露”更有助于增進相互理解,為親密和信任奠定基石。最后高欽教授為在場的學生及家長提出了4點積極傾聽的小竅門:鏡像,用自己的語言重述對方的話;承認合理化,出現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換位思考,站在對方角度,設想特定感受的原因;避免評價,不貼標簽,不上綱上線。
通過此次親子溝通心理講座,像解開了心中許多結。“孩子的叛逆,往往是未被看見的需求”,良好的溝通和相互理解則是雙贏親子關系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