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深圳證監局發布的一則備案公告,讓手機行業的目光再度聚焦到榮耀身上。
6月26日,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提交IPO輔導備案,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這意味著榮耀正式邁出A股IPO的關鍵一步。
榮耀CFO彭求恩在采訪中透露:“IPO有六個階段,現已完成第一階段,啟動了第二階段。上市輔導至少需要三個月,目前進展順利”。
這家從華為獨立五年的手機品牌,終于站到了資本市場的門口。然而光鮮的上市進程背后,榮耀的市場根基卻在松動。
IDC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榮耀還以17.1%的份額占據國內市場第一,但是僅一年后,2025年一季度就已跌出前五。更讓行業意想不到的是,今年1月份,執掌榮耀十年的靈魂人物趙明突然以“身體原因”為由卸任CEO,并且引發了中國區CMO姜海榮等多名高管集體出走。
一面沖刺IPO,一面震蕩不止,榮耀的上市之路勝算幾何?
1.“替身紅利”消失
回望榮耀獨立之初的征程,也曾是一部逆襲的勵志傳奇。
2020年剛剛脫離華為時,渠道歸零、供應鏈斷裂、技術平臺推倒重來,時任CEO趙明稱之為“市場歸零”的至暗時刻。
然而憑借華為基因的傳承和中端市場的精準定位,榮耀上演了“王者歸來”的戲碼。IDC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榮耀以19.3%的市場份額重回國內手機市場第一的位置。
好景不長,華為突然的強勢回歸,讓榮耀的劇本陡然反轉。
2023年8月,華為Mate 60 Pro攜自研芯片與鴻蒙系統重返戰場,年底又密集推出覆蓋中高端市場的nova 12系列,再加上當年5月份推出的定位中低端的暢想70,華為系列實現了對市場的全面覆蓋。
華為的“回馬槍”,無情斬斷了榮耀的“替身紅利”。
IDC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已與榮耀并列第一。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小米以18.6%的份額坐上中國市場第一寶座,華為以18%的份額緊隨其后,而榮耀的排名則跌出前五。
為扭轉銷量頹勢,榮耀新任CEO李健將產品重心暫時轉移到了中低端產品線上,自今年4月以來,推出了多款性價比新品,如榮耀Power、榮耀X70i、榮耀X60 GT等。其中,2499元起售的榮耀400系列成為救命稻草。
6月6日榮耀400系列首銷,當日銷量同比榮耀300系列增長195%,打破近三年榮耀手機首銷日銷量紀錄,并拿下了2500-4000元價格檔位2025年開年以來的新品首銷冠軍。
盡管如此,以中低端市場為核心的復蘇,是一劑危險的解藥,不僅利潤稀薄、用戶忠誠度低,而且隨時面臨Redmi等品牌的“內卷”絞殺。
更加深遠的影響是,一旦“困守中低端”成為了現實,資本市場對榮耀估值的想象空間將會被迅速壓縮。
2.人事動蕩
外患未平,又增內憂。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管離職風波,增大了榮耀IPO之路的不確定性。
2025年1月17日,執掌榮耀近十年的CEO趙明突然以“身體原因”為由宣告離職。這位帶領榮耀“從零重建”的核心人物,被業界視為榮耀的“靈魂”,他的離職在榮耀內部掀起了一場巨大的人事動蕩。
趙明宣布離職之后的四天內,CMO姜海榮、中國區銷售部長鄭樹寶等核心高管接連辭任,榮耀內部出現了罕見的權力斷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任CEO李健上任后啟動“雄鷹計劃”,對中國區38個關鍵崗位重新競聘,45%的主管崗位發生更替,90后管理者占比升至24%。
如此大規模的洗牌,雖然彰顯了新任領導層的變革決心,卻也帶來極大的組織震蕩。多家媒體報道,在此背景之下,經銷商網絡出現價格混亂、搭貨壓庫現象,渠道信心一度動搖。
天眼查信息顯示,榮耀目前擁有23名股東,從深圳國資委、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國家隊,到京東方等供應鏈伙伴,再到各類財務投資者,構成復雜的利益網絡,治理結構的穩定性已成為IPO路上的暗雷。
對于在權力交接的動蕩中接任CEO的李健而言,當下面臨的更是雙重挑戰,既要穩住下滑的市場份額,又要為資本市場講述新故事。
3.從“替身”到“主角”
2025年3月,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李健正式發布了“榮耀阿爾法戰略”:五年投入100億美元,推動榮耀從手機制造商轉型為“全球領先的AI終端生態公司”。
在手機戰場陷入紅海之際,榮耀亟需這樣一個新故事游說資本市場。
為支撐這一戰略,榮耀迅速調整組織架構,成立一級研發部門“AI與軟件業務部”,下設五大實驗室,同步組建新商業模式拓展部和新產業孵化部。在產品端,榮耀400系列發布會上甚至推出一款宣稱“跑步速度達每秒4米”的自研機器人。
7月2日,榮耀推出折疊屏旗艦Magic V5,售價8999元起。這款產品最大的亮點是通過全生態設備互通互聯技術,實現Android、iOS和Windows三大系統的無縫連接。
發布會現場,李健高調宣布聯合阿里巴巴、比亞迪、美的共建AI服務生態,似乎試圖以“開放”對抗華為的“閉環”。李健甚至喊出“地表最強”的口號,頗有對標華為“遙遙領先”的意味。
不過,榮耀描繪的AI生態藍圖,沒那么容易打動資本市場。當所有廠商都在講AI故事時,榮耀既無OpenAI般的算法霸權,也缺乏蘋果的生態統治力。更現實的問題是,投入百億美元的AI戰略見效周期漫長,資本市場會給它多少耐心?
自2024年完成股改后,資本退出壓力與日俱增。榮耀的上市之路仿佛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畢竟資本市場的耐心正在經受考驗。
李健為2025年定下了“重返市場前三”的軍令狀,但在華為強勢回歸、手機市場進入零和博弈的當下,增長之路注定艱難。
眼下對于榮耀來說,穿過IPO的大門只是起點,真正的考驗在于上市后如何證明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華為替代品”。榮耀從“替身”到“主角”的路,比從華為獨立時更加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