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任見《絲路密碼》(上下)第四十五章 悲歌遠去,灞水長流
當年再三打報告,得不到朝廷批準。在下太想西去求佛了,只好偷渡。罪過不小,非常慚愧,也非常恐懼,請朝廷治罪吧。
唐太宗說:“原來是這樣。有關部門,當受查處。法師出家后,不與世俗計較,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應當表彰。”
玄奘奉唐太宗之命,從長安奔到洛陽,受到接見。聽了這簡單潦草的幾句話,其他事情沒有了。回偃師緱氏鄉下老家走了一趟,又從洛陽折回長安。
155
唐朝定都長安后,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并進行了增修和擴建。之后又不斷修建城墻、城樓等建筑,歷時七十年,城市面積達到八十平方公里。
唐長安城,規劃布局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唐大明宮,位于西安市太華南路,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宏偉壯麗,是唐朝精神氣概的象征,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筑群,面積三平方公里。建于唐初,毀于唐末。
唐代建筑大雁塔、小雁塔,是公元625年建的,前者又名慈恩寺塔,后者又叫薦福寺塔,均系官方主持修建的,目的是存放僧人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籍。
玄奘是洛陽緱氏人,俗家姓名陳祎,玄奘是他的法名,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
玄奘的曾祖父名叫陳欽,擔任過后魏的上黨郡太守。玄奘的祖父陳康在北齊做官,最高職務是國子博士。玄奘的父親陳惠,身高體壯,平時潛心學問,為時人所景仰,曾做過隋朝江陵的縣吏。隋朝亡后,陳惠托病歸鄉,隱居家中。
陳惠有四個兒子,玄奘是他家的老四,出生于公元602年。
玄奘幼年跟父親識字、念書,“備通經典”,“愛古尚賢”,常常受到鄉里的夸贊。
陳惠去世后,陳家老二陳素在洛陽凈土寺出家,后來成了該寺的法師——長捷法師。玄奘十一歲那年,入凈土寺生活,學習佛經。
玄奘十三歲的時候,正式在凈土寺出家。出家后,繼續深造,學習佛經六年。
玄奘出家期間,統治政權由隋朝變成了唐朝。統治變換,天下戰亂,玄奘跟著他二哥陳素離開洛陽,走赴四川,“掛單”于成都的寺院,繼續學習佛經。
玄奘居蜀,有四五年,期間從學多師,研習大小乘經論以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等各家學說,水平大漲,漸漸地比較出名了。
公元618年,隋煬帝已經干皇帝十二年了。玄奘又隨其兄游走到了漢川,隨后又到了益州。
玄奘是公元622年受戒的,之后,遍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頗受欽慕。
玄奘對“大小乘經論”,“南北地論”、“攝論學說”等,均有甚深的見地,聞名蜀中。但他并沒有滿足,公元624年,又云游到了當時攝論學的中心相州——今天河南安陽一帶。之后,到過趙州——在今天河北趙縣境內。再返回長安,向僑居中土的印度僧人請教佛法。
早在南北朝時期,佛教界就開始了理論爭執。到玄奘的這個時候,北方流行的佛教理論,以《涅槃經》、《毗曇》為主,南方流行的佛教理論,以《攝論》、《俱舍說》為主,盡管南北之間的佛教理論沒有根本的分歧,但玄奘通過深入學習之后,深感佛經的漢文譯著質量較低,義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雜亂,難以融通。于是,產生了前往印度求師之意。
公元626年,有幾位天竺僧人到了長安,玄奘得聞,前往聽講“三乘” ,但是仍然覺得難得要領,于是發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公元627年,玄奘打報告請求官方批準他“西行求法” ,但未能如愿。
玄奘決心已定,決意偷渡出境,遂“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在走到姑臧——今天的武威之前,玄奘一直“晝伏夜行” ,過了瓜州,渡過流沙,備嘗艱苦,經由伊吾——今天的哈密,抵達高昌國——今天新疆吐魯番縣境內,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才得以補足給養,繼續前行。
156
玄奘后來經過庫車、碎葉、塔什干、撒馬爾罕、帕米爾、到達霍羅國——今天的帕米爾西部一帶,轉為南下,經阿富汗的巴爾赫、加茲、大雪山、巴米揚、白沙瓦、烏伏那——今天的巴基斯坦斯瓦特一帶,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天的克什米爾,行程一萬三千多里。
在迦濕彌羅國,玄奘進入各個寺院,學習梵文經典。一年里親歷四國,所到之處,均以努力求學為主。
玄奘邊學邊行,進入中印度后,學習佛教經論的同時,巡禮佛教遺跡,先后游歷翠祿勒那、襪底補羅、揭若鞠閣等十多個佛教國家,最后落腳在那爛陀寺。
玄奘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歷時五年,備受優遇,他連婆羅門教的書籍都閱讀了,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僧人之一。
玄奘離開那爛陀寺的時間是公元637年。離開后,他先后到薩羅、安達羅、達羅毗荼、狼揭羅、缽伐多等小國家,訪師參學。
玄奘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然后重返那爛陀寺,切磋質疑,探討佛理。
此時,那爛陀寺住持戒賢請他為該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有機會參與了多輪佛教座談會。
公元641年,玄奘四十二歲,有緣受到印度國王戒日的接見,并得到優渥禮遇。
戒日王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國王,跟玄奘會晤之后非常認可玄奘,遂在其當時的首都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邀請了十八個國王、三千多大小乘佛教學者和一般人士兩千多人,以玄奘為論主。
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之間,玄奘名震五印,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均系最高的尊稱。
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廣結善緣,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都一律平等對待的大齋會。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歸回中土,隨身攜帶佛經六百五十七部,走了一年多,于公元645年正月返達長安。
玄奘已經不是當初偷渡國門的不法者了,當時,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遼東戰役,已經在洛陽辦公。得知玄奘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
玄奘奉詔,匆忙東行,用了九天時間走到洛陽。在洛陽宮儀鸞殿,李世民接見了玄奘,與其并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么不報道朝廷得知呢?”
玄奘如實報說:“玄奘當去之時,已再三表奏。但誠愿微淺,不蒙朝廷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
當年再三打報告,得不到朝廷批準。在下太想西去求佛了,只好偷渡。罪過不小,非常慚愧,也非常恐懼,請朝廷治罪吧。
唐太宗說:“原來是這樣。有關部門,當受查處。法師出家后,不與世俗計較,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應當表彰。”
玄奘奉唐太宗之命,從長安奔到洛陽,受到接見。聽了這簡單潦草的幾句話,其他事情沒有了。回偃師緱氏鄉下老家走了一趟,又從洛陽折回長安。
玄奘西游,歷時十七載,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六百七十五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中土傳播”有很大的幫助。
當務之急是翻譯。公元645年,玄奘在長安組織了佛經翻譯團隊,成立了一個“譯經院” ,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地。
譯經講法之余,玄奘口授,由其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玄奘西游親身經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及傳聞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
公元648年夏天,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唐太宗,并請太宗作序。
唐太宗的秘書班子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典,然后,弄成了一篇七百多字的序文《大唐三藏圣教序》 ,對玄奘評價甚高。
公元652年,長安佛教界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筑起了一座五層塔,用以貯藏玄奘自天竺攜來的經像。這座塔即今天的大雁塔。
隨后玄奘又花了十幾年時間,在銅川的玉華宮內,將一千三百多卷天竺佛經譯成了漢語。
公元657年之后,玄奘住在洛陽,排除瑣事困擾,致力佛經翻譯。
到公元663年,玄奘譯出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門徒嫌卷帙浩繁,文字啰嗦,“請予刪節” ,玄奘則“頗為謹嚴,不刪一字” 。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就有漢朝與瞿薩旦那的和親以及西域出現桑樹的記載——
157x
王城西行三百余里至勃伽夷城。中有佛坐像。高七尺余。相好允備威肅嶷然。首戴寶冠光明時照。
聞諸土俗曰。本在迦濕彌羅國。遷移至此。
昔有羅漢。其沙彌弟子臨命終時求酢米餅。羅漢以天眼觀見。瞿薩旦那國有此味焉。
運神通力至此求獲。沙彌噉已愿生其國。果遂宿心得為王子。既嗣位已威攝遐邇。遂踰雪山伐迦濕彌羅國。
迦濕彌羅國王整集戎馬欲御邊寇。時阿羅漢諫王。勿斗兵也。我能退之。
尋為瞿薩旦那王說諸法要。王初未信尚欲興兵。羅漢遂取此王先身沙彌時衣而以示之。
王既見衣得宿命智。與迦濕彌羅王謝咎。交歡釋兵而返。奉迎沙彌時所供養佛像。隨軍禮請。像至此地不可轉移。環建伽藍或招僧侶。舍寶冠置像頂。今所冠者。即先王所施也。
王城西百五六十里。大沙磧正路中有堆阜。并鼠壤墳也。
聞之土俗曰。此沙磧中鼠大如猬。其毛則金銀異色。為其群之酋長。每出穴游止則群鼠為從。
昔者匈奴率數十萬眾寇掠邊城。至鼠墳側屯軍。
時瞿薩旦那王率數萬兵。恐力不敵素知磧中鼠奇而未神也。洎乎寇至無所求救。君臣震恐莫知圖計。茍復設祭焚香請鼠。冀其有靈少加軍力。
其夜瞿薩旦那王夢見大鼠。曰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戰必當克勝。
瞿薩旦那王知有靈佑。遂整戎馬。申令將士。未明而行。長驅掩襲。
匈奴之聞也。莫不懼焉。方欲駕乘被鎧。而諸馬鞍人服弓弦甲縺。凡厥帶系鼠皆嚙斷。兵寇既臨面縛受戮。于是殺其將虜其兵。匈奴震懾以為神靈所佑也。
瞿薩旦那王。感鼠厚恩建祠設祭。奕世遵敬特深珍異。故上自君王下至黎庶。咸修祀祭以求福佑。行次其穴下乘而趨拜以致敬。祭以祈福或衣服弓矢。或香花肴膳。
亦既輸誠多蒙福利。若無享祭則逢災變。
王城西五六里有娑摩若僧伽藍。中有窣堵波。高百余尺。甚多靈瑞時燭神光。昔有羅漢自遠方來止此林中。以神通力放大光明。
時王夜在重閣遙見林中光明照曜。于是歷問。
僉曰。有一沙門自遠而至。宴坐林中示現神通。
王遂命駕躬往觀察。既睹明賢乃心祇敬。欽風不已請至中宮。
沙門曰。物有所宜志其所在。幽林藪澤情之所賞。高堂邃宇非我攸聞。
王益敬仰深加宗重。為建伽藍起窣堵波。沙門受請遂止其中。頃之王感獲舍利數百粒。甚慶悅。竊自念曰。舍利來應何其晚歟。早得置之窣堵波下。豈非勝跡。
尋詣伽藍具白沙門。羅漢曰。王無憂也。今為置之宜以金銀銅鐵大石函等。以次周盛。
王命匠人不日功畢。載諸寶輿送至伽藍。是時也王宮導從庶僚凡百觀送舍利者動以萬計。
羅漢乃以右手舉窣堵波置諸掌中。謂王曰。可以藏下也。遂坎地安函其功斯畢。
于是下窣堵波無所傾損。觀睹之徒嘆未曾有。信佛之心彌篤。敬法之志斯堅。
王謂群官曰。我嘗聞佛力難思神通難究。或分身百億。或應跡人天。舉世界于掌內眾生無動靜之想。演法性于常音。眾生有隨類之悟。斯則神力不共智能絕言。
其靈已隱其教猶傳。尚獲斯靈深賴其福。勉哉凡百宜深崇敬。佛法幽深于是明矣。王城東南五六里有麻射僧伽藍。此國先王妃所立也。
昔者此國未知桑蠶。聞東國有也命使以求。時東國君秘而不賜。嚴敕關防無令桑蠶種出也。
瞿薩旦那王。乃卑辭下禮求婚東國。國君有懷遠之志。遂允其請。
瞿薩旦那王命使迎婦。而誡曰。爾致辭東國君女。我國素無絲綿桑蠶之種。可以持來自為裳服。
女聞其言。密求其種。以桑蠶之子置帽絮中。既至關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驗。
遂入瞿薩旦那國。止麻射伽藍故地。方備儀禮奉迎入宮。以桑蠶種留于此地。
陽春告始乃植其桑。蠶月既臨復事采養。初至也尚以雜葉飼之。自時厥后桑樹連陰。
王妃乃刻石為制。不令傷殺。蠶蛾飛盡乃得治繭。敢有犯違明神不佑。遂為先蠶建此伽藍。
數株枯桑。云是本種之樹也。故今此國有蠶不殺。竊有取絲者。來年輒不宜蠶。
城東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國人利之以用溉田。其后斷流。王深怪異。于是命駕問羅漢僧曰。大河之水國人取給。今忽斷流其咎安在。為政有不平。德有不洽乎。不然垂譴何重也。
羅漢曰。大王治國政化清和。河水斷流龍所為耳。宜速祠求當復昔利。
王因回駕祠祭河龍。忽有一女凌波而至。曰我夫早喪。王命無從。所以河水絕流農人失利。王于國內選一貴臣配我為夫。水流如昔。
王城東三百余里。大荒澤中數十頃地絕無禾草。其土赤黑。聞諸耆舊曰。敗軍之地也。
昔者東國軍師百萬西伐。此時瞿薩旦那王。亦整齊戎馬數十萬眾東御強敵。至于此地兩軍相遇。因即合戰。
西兵失利。乘勝殘殺。虜其王殺其將。誅戮士卒無復孑遺。流血染地其跡斯在。
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載漢家公主嫁于瞿薩旦那之事,甚為翔實。
而瞿薩旦那之東數百里的河流,似乎就是尼雅河。尼雅河邊“其土赤黑”的小綠洲,當應是森格爾邀請精絕國共同開發的那片神秘的植物園。
明朝政府將長安定名為西安府,之后一直沿襲下來,今天西安的格局也是明代形成的。
西安城東有灞水,灞水之上有灞橋,古來有名。
古灞橋遺址,即隋唐灞橋遺址,公元1994年當地人挖沙挖了出來。橋墩,殘券,底座,橋基,分水尖,吸水獸,及隋唐時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維修橋身時利用的唐碑等,都被挖出來了。
想當年,“東城販營”使團和西羅馬昆塔商隊也是經過了灞橋的,只是不知道東漢時期的灞橋又是何等模樣。
灞橋在唐朝時設有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從此,灞橋上就有了“年年柳絲不堪折”的傷感和壯懷,也因此,灞橋被叫做銷魂橋,灞橋風雪也成了長安勝景之一。
潼關晨夢,渭城朝雨,涼州殘雪,陽關羌笛,無不與灞橋相聯相系。
華夏英雄,懷一腔壯志,別了灞橋,到安西去,到輪臺去,更到大漠瀚海去,到疏勒蔥嶺去,建功立業……
秦時的風,漢時的雪,隋時的雨,唐時的月,無不與灞橋相印相疊。
時間如流水一樣,逝而不歸,寂寞或是顯赫,貧窮或是富貴,都不會以恒久的生命同流水相伴,三皇五帝,乞丐刑徒,誰也超越不了天定的歸宿……
悲歌遠去,灞水長流,日出日沒,舊去新至。
本書簡介
這是任見先生的“絲綢之路”歷史紀實著作。
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平原的考古發現:來自東土的兩枚紡輪和一枚織梭,懸疑難解。
公元1901年,匈牙利裔英國探險家奧萊爾·斯坦因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丹丹烏里克發掘出古老的木板畫《蠶種西傳》 ,畫面上的公主栩栩如生。
公元646年,唐僧玄奘和辯機合著之《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漢家公主和親西域瞿薩旦那國,私攜桑籽與蠶種,謂西域桑、絲之始。
公元72年,西羅馬和希臘的遠程商隊到達洛陽,漢明帝接見并題字:使通萬里。公元73年,漢明帝派竇固、班超鎮撫西域,并答應瞿薩旦那國和親之請,遣鄭眾護送十三公主秘密前往西域和親。
跌宕雄邁的歷史場景,奇美壯烈的跨洲愛情,萬里長途的風物傳奇,契合無縫的考古支撐。
越陷越深的情感漩渦,七彩夢幻般的命運期盼,秘而不宣的宏大謀略,鋌而走險的連環沖動……
十三小公主和西羅馬男爵的情愛震爍時空。
絲路密碼
珍貴:此版本篇幅長于出版本,因無刪減章節。
2016河南出版集團第一版榜單書目(原書名略)
2018國家出版基金優秀項目獎(見封面標志圖)
2018中原文化精品工程優秀獎(見封底標志圖)
任見《絲路密碼》(上下)
目 錄
本書簡介 ………………………………
(上卷)
序曲:在千載萬里塵封之下 …………
第一章 西歐的使者啟程啦……………
第二章 擔當大任的漢家公主…………
第三章 望女兒常有錦書來……………
第四章 讓克拉蘇心動的人兒…………
第五章 無數多生命的代價……………
第六章 絲綢中鮮活的情愫……………
第七章 叢聚而茂盛的綠葉……………
第八章 中原人民也等不及啦…………
第九章 愛琴海的璀璨明珠……………
第十章 紅衣女兒她在哪里啊…………
第十一章 該不是另有圖謀吧…………
第十二章 請吧,土耳其獅子奶………
第十三章 衫袖背后美麗的眼睛………
第十四章 大月氏帝國的身影…………
第十五章 春日的桑園最多情…………
第十六章 我也要搞個小妖精…………
第十七章 班司馬借風舉火……………
第十八章 東國天使的傻哥哥…………
第十九章 維納斯花,漢家牡丹………
第二十章 隱秘的愛情最銷魂…………
第二十一章 偷天換日的陽關計謀……
第二十二章 出類拔萃的西域美人……
第二十三章 你是世上最柔的絲………
第二十四章 于闐玉女塔什古麗………
第二十五章 熱烈忘我地演繹…………
(下卷)
本書簡介 ………………………………
第二十六章 兩條山帶打成的結………
第二十七章 貓在一張榻上吧…………
第二十八章 是我們的衣服在跑嗎……
第二十九章 西方與東方同心…………
第三十章 那才是有趣的生活…………
第三十一章 織梭上奇特的樹枝………
第三十二章 賽爾就是要做你的人……
第三十三章 絲路愛情的見證…………
第三十四章 神秘精絕的尼雅…………
第三十五章 每個人都有個女神………
第三十六章 瞿薩旦那的美夢…………
第三十七章 羅衫飛天的記憶…………
第三十八章 戈壁原是一部史…………
第三十九章 要為你建一座城堡………
第四十章 晚霞余暉樓關暗……………
第四十一章 請把我網得昏昏的………
第四十二章 邁克爾我的好兄弟………
第四十三章 莫要誤了吉日良辰………
第四十四章 樂官拂絲,美姬獻舞……
第四十五章 悲歌遠去,灞水長流……
第四十六章 聰慧可憐的小母牛………
第四十七章 羅馬在翹首期待…………
第四十八章 奇跡東方天使城…………
第四十九章 朦朧中遠去的背影………
第五十章 先生您讓我茅塞頓開………
尾聲:揭開蓋板的人性傳奇 …………
絲路揭秘(3篇)………………………
著者簡介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薦:任見先生的《大唐上陽》(15卷),與眾不同的認識價值。
2.后山學派楊元相、鴻翎[臺]、劉晉元、時勇軍、李閩山、楊瑾、李意敏等誠摯推薦。
3.后山學派楊鄱陽:任見先生當年有許多思想深邃、辭采優美的散文在海外雜志和報紙發表,有待尋找和整理。
國家出版基金優秀項目《絲路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