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 10 月 14 日,朝鮮半島的上甘嶺地區,一場改變朝鮮戰爭格局的戰役驟然打響。美軍指揮官范弗里特帶著他的 “攤牌行動”,向志愿軍駐守的上甘嶺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發起了瘋狂進攻,卻沒想到這場他預想中五天就能結束的戰斗,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持續 43 天的慘烈拉鋸戰,更成了他軍事生涯中難以磨滅的敗筆。
范弗里特的 “如意算盤”
戰役爆發前一個月,范弗里特登上五圣山對面的雞雄山,目光鎖定了五圣山區兩個看似不起眼的高地。在他看來,拿下這兩處高地,就能順勢奪取五圣山,進而扭轉整個戰局。于是,“攤牌行動” 應運而生,他信心滿滿地宣稱,只需五天,美軍就能徹底占領目標陣地。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范弗里特動用了堪稱恐怖的火力 ——320 門大口徑火炮、27 輛坦克以及多架飛機,第一輪轟炸就將上甘嶺的山頭削低了 2 米。炸彈與汽油彈傾瀉而下,整個戰場瞬間變成一片火海煉獄。他堅信,如此密集的火力足以摧毀志愿軍的所有抵抗,這場 “攤牌” 將以美軍的完勝告終。
出人意料的主攻方向
然而,范弗里特的選擇,起初確實打了志愿軍一個措手不及。當時,志愿軍早已察覺美軍即將發動大規模攻勢,但對于主攻方向的判斷卻出現了偏差。五圣山地勢陡峭,不利于美軍機械化部隊行動,志愿軍高層普遍認為,美軍更可能選擇地勢平坦的平康谷地作為主攻點,因此將 38 軍與 15 軍的精銳師部署在那里,炮兵力量也集中到了其他方向。
更令人遺憾的是,開戰前,一名知曉美軍計劃的南韓參謀向志愿軍投誠,透露了 “攤牌行動” 的真實目標,但這份關鍵情報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直到美軍的炮火覆蓋上甘嶺,志愿軍才猛然醒悟 —— 這里才是敵人真正的主攻方向。15 軍軍長秦基偉后來坦言:“如果我們預料到敵人的進攻方向,那么敵人第一天就爬不上來?!?br/>倉促應戰中的頑強反擊
美軍的轟炸來得猝不及防,駐守五圣山的 45 師師長崔建功在睡夢中被爆炸聲驚醒。此時,戰前鋪設的電話線路大多被炸毀,關鍵時刻,電話班戰士冒著炮火搶修線路,才勉強傳達了作戰指令。
轟炸過后,美軍集群沖鋒而至,卻沒想到志愿軍將士能迅速從掩體中沖出,立刻發起反擊。597.9 高地上,戰士們雖準備不足,仍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盡管 11 號陣地失守,但秦庚武指揮的九號陣地始終牢牢掌握在志愿軍手中,為整個高地筑起了一道堅固防線。
另一邊的 537.7 高地則更為兇險,由于事發突然,戰士們倉促反擊,雖給敵人造成巨大殺傷,最終還是丟失了全部地表陣地。第一天的激戰結束,兩處高地雖未完全淪陷,但局勢已然危急。
夜襲反擊:扭轉戰局的關鍵一擊
得知前線戰況,秦基偉等人當機立斷,命令崔建功組織部隊夜間反擊。四個連的戰士們在幾乎沒有火炮掩護的情況下,冒著槍林彈雨向高地上的敵人發起猛攻。
夜色成了志愿軍最好的掩護,戰士們憑借頑強的意志與不怕犧牲的精神,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經過一夜激戰,他們奇跡般地奪回了白天丟失的所有陣地。這一夜的勝利,不僅穩住了上甘嶺的戰局,更徹底粉碎了范弗里特 “五天拿下高地” 的幻想。
43 天的拉鋸:從 “攤牌” 到 “潰敗”
此后,志愿軍及時調整部署,牢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范弗里特投入了更多兵力與火力,卻始終無法突破志愿軍的防線。上甘嶺的山頭在炮火中反復易手,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雙方士兵的鮮血。
美軍士兵曾回憶,上甘嶺的陣地 “白天屬于美軍,夜晚則回到志愿軍手中”。志愿軍依托坑道工事,白天隱蔽防御,夜間主動出擊,讓美軍的優勢火力難以發揮。范弗里特寄予厚望的 “攤牌行動”,最終變成了一場消耗戰,美軍傷亡慘重,卻遲遲無法推進。
43 天后,當硝煙漸漸散去,范弗里特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現實。他預想中的 “扭轉戰局” 化為泡影,上甘嶺依舊牢牢掌握在志愿軍手中。這場戰役,志愿軍以頑強的堅守詮釋了 “保家衛國” 的信念,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人的鋼鐵意志。
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也是志愿軍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范弗里特的狂妄與失算,襯托出志愿軍將士的英勇無畏。如今,當我們回望這段歷史,更應銘記那些在高地上浴血奮戰的英雄,是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和平與安寧。向所有志愿軍戰士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