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撿漏了?很有可能虧大了。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酒店業、在線旅游
01
月初,我在上海虹橋機場落地后,邊走邊打開手機準備訂一晚酒店。
人剛走出南彩虹橋,忽然看見整面墻掛著一條巨大的酒店廣告,白底紫字:“不怕比價,貴即賠”。
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哪家OTA這么有底氣?”再仔細一看,赫然寫著“華住會”三個字。
說實話,我多少有點懷疑。
因為就在兩天前,我還在手機上來回切換五個APP,為了訂一間全季比了整整一個小時。
誰能想到,人家現在已經敢在機場把話放到這個程度:“不怕比價。”
說來有意思,這幾年經濟收斂,我身邊不少朋友都是典型的“比價狂魔”。
每次訂房,先點開三四家在線旅游平臺瞄一眼,順便打開酒店小程序,生怕自己多花十塊錢。
比完之后,還要糾結:“要不再等等?萬一明天價格再降二十?”
總之,一邊覺得自己很精明,一邊又怕被割韭菜。
直到看到那塊巨幅廣告,我心里突然冒出一個奇妙的想法:這些年是不是都白折騰了?
作為業內人士,我其實多少知道OTA上的“比價游戲”本身就帶著一點自我安慰屬性。
每個平臺都自稱“最低價”,可真到付款那一刻,頁面上總有一堆細則:限時特惠、不可退、連住兩晚、48小時內付款,稍不留神,就踩坑。
更別提“大數據殺熟”。
很多人不知道,你在同一個平臺反復搜同一家酒店,算法就會判斷你是“高意向用戶”。
先給你一個低價吊胃口,再一點點把價格抬上去。
看著像市場波動,實際上是AI給你算好了心理價位。
有一次,我在某OTA上特地用自己和同事的手機同時搜全季,結果同事的價格比我便宜近40塊。
原因很簡單,我下過單,他沒下過。大數據面前,我的忠誠反而成了平臺溢價的理由。
所以,當機場那行“貴即賠”擺在眼前,我腦子里冒出了一個問題:這套比價套路是不是要被徹底拆穿了?
02
后來,我帶孩子去海邊旅游訂了一家全季的海景家庭房,才發現那天看到的廣告還真不是個營銷口號。
和OTA比,華住會這個“貴即賠”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它把規則僅僅拆成兩層:一層是“訂貴保障”,另一層是“降價保障”。
先看“訂貴保障”。
以預訂全季酒店為例,用戶只要在攜程、美團、同程、去哪?、安可達(Agoda)五家主流合作平臺(非代理商或補貼價)比到更低價,2倍積分賠付(鉑金用戶甚至3倍),獲得的積分可以在之后預訂酒店時直接抵扣房費,相當于現金。
再說“降價保障”。
若你本身在就在華住會官網App預訂的全季,后續房價下跌,系統會自動退差價,不用手動申請,且賠付周期短。
我后來降價的訂單30分鐘就到賬了,客服的說法是工作日這個效率很正常。
這種“先把條件寫清楚,再把流程簡化”的做法,從商業角度看,是在用確定性換用戶的信任。
它并不是在跟用戶做一場心算游戲,而是把簡單的規則直接亮給你看,不搞藏著掖著的補貼,也不靠滿屏優惠券制造幻覺,而是直接把底價攤在桌面上。
所以,這次機場偶遇算是給我提了個醒,OTA的比價游戲對大多數人未必劃算。
至少對我來說,比價帶來的那點安全感,已經不值花掉時間和心情了。
就像全季本來就是華住會旗下酒店,自家酒店訂貴了直接賠,根本就不怕比,也不用操心會不會降價,那還何必浪費那個時間呢?
但就算我們把邏輯捋清,不少人心里依舊會有個大寫的問號:這個“貴即賠”是不是真的有用?
畢竟,這年頭,國內外酒店集團為了提高直銷比例,和OTA掐得厲害,“買貴賠付”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多少也有點門玄學。
舉個例子,有的國內酒店集團賠付需要預訂并支付成功一小時內提出異議,有的則只有銀卡以上的會員才有“買貴賠付”資格,它們生怕給自己褲衩賠沒了。
萬豪、洲際、希爾頓這些同樣做過所謂“最低價保證”的國際連鎖酒店品牌則往往只是部分房型適用,或者賠付額度有限,且流程復雜。
OTA上的申請退差價就更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流程要先全額付款,再排隊審核,等上好幾天才能到賬。
有的只退代金券,還有的干脆告訴你“該訂單不適用”,一套操作猛如虎,最后心里只剩下三個字:瞎折騰。
但事實上,這一次,華住會“貴即賠”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正在于這種玩法更透明,也更稀缺。
針對的是旗下所有會員,不分星會員、銀會員、金會員、鉑金會員,也不搞什么“房型歧視”、“價格歧視”,只要你入了華住會這道門,就不會因為買貴而受委屈。
而事實上,現在很多人訂酒店,最怕的就是信息差,華住會這招也算精準命中消費者痛點。
如今,每個在線旅游平臺都在用不同的滿減、紅包、隱藏價拉客,但這些看似花哨的補貼往往研究明白幾個小時過去了,或者干脆在結算頁面突然跳出各種附加費。
這或許也是華住會為什么要把“貴即賠”搞簡單的原因,對用戶而言,壓根不需要反復截圖比價,更不用和客服拉鋸,這種透明,比便宜更難得。
03
時代變了,疫情之后,閃購興起,年輕人不愛“等”了。
酒店業同樣如此,萬豪有個數據,中國酒店消費者的提前預訂周期已經不足3天。大家都挺忙的,沒有太多耐心把時間花在代理商的“待確認”頁面上。
除此之外,對高頻出差的人來說,更難得的是那些本該屬于會員的權益,也能不打折扣地兌現。
但很多人又都碰到過這種尷尬:在線旅游平臺訂房時看著“含早餐”,結果到了酒店,前臺一句“這是代理訂單不含早餐”,就足夠讓人心情大打折扣。
到底是找平臺投訴,還是找酒店理論?核實和溝通都耗費時間,最后哪怕補上了早餐,也早就沒了好心情。
同樣的情況還有深夜到店。
有的OTA訂單顯示“保留到晚八點”,結果航班晚點,趕到酒店時房間已經賣掉了,還要臨時找補。相比之下,酒店官網直訂,航班晚點也能給你保留一整晚。
以全季為例,抵店時甚至會給會員準備安心的晚到點心。
像我已經是華住會鉑金會員,最常用的一個福利是退房可以延遲到14點,那對經常上午有會、下午趕車的人來說,這兩小時其實比幾十塊錢房價便宜更重要。
所以,“貴即賠”這種做法,對消費者來說是既是心理上的托底效應,又能讓更多人真正享受到酒店提供的會員專享服務,讓住酒店這件事變得更絲滑,更輕松
所以,當近期有人問我:“酒店官方直訂和OTA預訂的差別在哪?”
我的答案通常很簡單:不只是房價,而是心態。
無論是白天的工作,還是晚上留給自己的休息時間都太寶貴了,“比價”最后換來的不僅僅是幾元差價,還有各種焦慮。
而很懂用戶的“貴即賠”讓用戶省下的不只是錢,更是不斷折騰的時間和心力。
你不再需要頻繁地去OTA比較、等待、猜測,畢竟酒店一定是在自有平臺才能享受到最完整權益,系統則會自動做出回應,這就是“省錢”的全新定義。
當然,OTA不會消失,也依然適合薅羊毛、熱衷比價的人。畢竟,總有人喜歡研究隱藏券、拼團價,享受“撿漏”的滿足感。
但對于更看重效率和省心的用戶,酒店直訂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
這也是為什么,我終究放棄了OTA預訂全季,不僅是因為它永遠最便宜,而是因為我終于不用再猜,也不用再燒腦。
當別人還在為幾塊錢去戰斗時,我已經在全季的床上安穩入睡,這難道不香嗎?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酒店集團與OTA之間的競爭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