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然
金融業潮起潮落,個中故事時與日月同輝,時若繁星點點,《銀行博物》邀您一同消夏納涼,悅讀金融歷史中的悲歡離合、民生百態。
“觀錢街”邀請專家學者對近代中國的金融機構做了深入剖析,并從中汲取金融發展的經驗教訓:在《安全乎?盈利乎?》中,您將看到近代中國的郵政儲蓄始辦于1919 年, 經歷了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并在南京國民政府主導的強制性金融變遷下做出了自身經營制度的變化。這種變革雖然引發了郵政金融業務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但政府主導的特質卻依然引發了深層次的危機:對儲金運用的限制降低了郵政儲蓄的盈利能力;多頭監管博弈的損耗導致了有效監管體制的缺失。就此般發展趨勢在郵政金融方面的具體表現展開考察,其觀察結果將對中國的郵政金融改革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在《攤派的危機與商機》中,您將看到光緒帝批準戶部籌發昭信股票,自王公及將軍督撫以下均須領票繳銀。清末以降的輿論多以昭信股票為官府攤派行為,雖留下國家失信的話柄,但不可否認的是清廷的制度設計為金融機構參與內債事務留下空間,新式銀行進入國家財政體制的路徑也得以首次開啟。
“昔門町”講述或輕松或沉重的金融歷程,晦暗與光明總是相伴相生、相輔相成:《“金”城團結,“孤島”不孤》將向您講述上海公共租界與法租界成為日偽勢力和國民政府控制之外的相對“真空”,淪為“孤島”。在特殊環境的庇護下,上海“孤島”與國內各埠間的貿易得以延續。上海金融業在控制匯劃貼水,集中同業結算、拒收日偽貨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體現了金融人群體的愛國情懷;《“如意算盤”還撥得動嗎》為您展現從抗戰勝利到上海解放的這段時間內,中央銀行走向衰亡,走馬燈似的央行總裁們試圖力挽狂瀾卻無奈于大廈將傾,紛紛泥足陷于亂局、困局、危局、殘局,一腔熱血終錯付,萬丈豪情俱成空。
“寶鈔胡同”講述錢的故事:《一兩黃金,值幾枚半兩錢》,且看出土秦簡所記載的律法與古人生活場景,歷歷在目、活色生香,有理有據為您解答秦代幣值與物價的迷思;《販玉案留存的憑據》,帶您一探清代期票的發生發展,親眼見一見稀有的文物大成。
還有扣人心弦的“迷敦道”,一樁樁舊案娓娓道來:一位陳先生因一樁銀行擔保服毒自盡,實屬《“催命債”引發無妄之災》,只叫人唏噓不已,唯有清正廉潔、遵守規矩,才能走得康健長遠……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