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學領域的探索起步,到管理學的華麗轉身,再到供應鏈管理的深耕細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京東運營及供應鏈管理學教席教授趙先德的求學和職業發展經歷了幾次轉折。
他于2013年加入中歐,在這片學術熱土上不斷追求卓越、創新不止,致力于打造學界和產業界合作共贏的平臺,讓理論和實踐完美融合,通過產學研合作,助力企業的轉型升級?;仡欁约涸谥袣W12年教學與研究道路上的點點滴滴,他感慨,中歐給予他的,是別處無法得到的獨特價值與成長力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京東運營及供應鏈管理學教席教授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深圳校區)
中歐供應鏈創新研究院院長
中歐-震坤行供應鏈與服務創新中心主任
AI與企業數智化課程-聯席課程主任
01
結緣中歐
我的教育和工作經歷都很有意思。我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在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化學系。畢業后,我以優異的成績又考上了南開大學化學系的研究生,又有幸被選中參加赴美留學的考試、被教育部派往美國攻讀化學博士。
但在美國的學習生活中,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對化學實驗不感興趣。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改變方向,轉讀工商管理博士。當時的想法是,回國后可以幫助中國來管理合資和獨資企業。當時管理系里來了一位年輕的臺灣教授,主要研究生產運營管理。他注意到我有理科的背景,認為我的背景可以讓我在生產運營管理中大有作為。在他的影響和建議下,我在管理系主攻生產運營管理方向。那時,“供應鏈管理”這個學科還不存在,但我的研究已經涉及到供應鏈的核心議題:企業如何依據訂單和需求預測來制定主生產計劃,以及如何利用計算機系統從主生產計劃推導出物料需求計劃,采購計劃和其它相關的生產資源的計劃。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MRP II(制造資源計劃)系統”。這樣我成為了最早研究供應鏈領域的學者。
博士畢業后,我先在美國工作、后來又到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工作。開始對中國企業的供應鏈與運營管理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后來又通過國家千人計劃,被聘請到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與中歐結緣要從中歐前任院長John Quelch說起。他那時通過在倫敦商學院的同事得知了我的情況并邀請我來中歐做學術講座。我到了之后,他安排了我和十幾個人會面,包括系里的同事和來自不同部門的負責人。大家竭力說服我加入中歐,并很快給了我入職邀請書。最初,由于了解到中歐教學任務繁重,我拒絕了這個職位。后來經過幾位領導的再三游說,我才最終決定加入中歐。
初到中歐時,我頗為震驚。我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和國內幾個商學院幫助教EMBA課程。這些項目通常每年只招收一兩個班級,而且從零開始創業、再堅持把企業做上市的學生很少。中歐中文EMBA項目的規模很大,一年招十一、二個班,在全球范圍內規??赡苁菙狄粩刀?。學生來自不同行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自己創業的背景。
中歐的學生群體擁有寬廣的行業背景,經驗豐富,又很好學。他們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參與度很高。通常情況下,為了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課程,學生們會在一個月前就收到相關的案例材料,并且需要在課程開始前提交相應的作業。在課堂上,學生們積極主動地與教授進行互動,有時甚至因為熱烈的討論而使得課程延時結束。從早上9點到下午6點,學生們一整天都保持著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每門課程結束后,總會有許多學生前來添加我的微信,隨后大家會在微信群里持續交流上課內容。
當然,學生多元的背景也給老師帶來很大的挑戰。在中歐執教的前兩年,部分學生給我的課程評價并不盡如人意,這讓我頗感意外與沮喪。來中歐前,我在臺灣、香港以及內地的執教經歷中,教過多個學校的EMBA班,學生反應良好,還榮獲過優秀教學獎。但我很快意識到,中歐學生的背景各異,他們帶著各自獨特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對于相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反饋,本就實屬正常。因此,我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相應調整,不再追求讓所有學生都滿意,而是盡最大的努力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里汲取盡可能豐富的知識。
在中歐授課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授給學生解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問題的方法。供應鏈領域涉及眾多工具、理論和方法,我在教學初期很注重這些內容,但后來發現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消化理解。因此,我對課程內容做出相應調整,增加案例討論,和企業家的分享;同時在課堂上使用企業案例來演示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將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
02
教學相長
在中歐的歲月無比充實,我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在教室內的教學,寫文章,寫書,調研企業,與企業溝通協調、建立并指導研究團隊,與合作伙伴交流,組織論壇和各種活動,通過不同形式進行知識傳播……這份工作,讓我感受到十分充實和有成就感。
我的成就感首先來自教學。我每年為十余個中文EMBA班講授必修課程,這使我能夠將自身的研究成果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向學生傳授如何運用理論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指導他們在各自行業的創新管理實踐。看到自己的研究與理論能助力眾多學生提升企業競爭力,我感受到至高無上的成就感與價值。
不僅如此,與校友企業建立的良好關系以及與企業的深入接觸,也為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與學生和校友的互動交流,我得以廣泛了解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創新實踐。我深入采訪了其中一些企業,并將其成功經驗整理成案例。在過去的三年里,我發表于頂尖國際期刊的文章,幾乎全部基于企業實際問題和數據撰寫而成。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模式,唯有在中歐這樣兼具學術深度與產業廣度的平臺上才能得以實現。
我一直專注于融合中國管理實踐與國際管理理論,探索二者的結合路徑。作為早期涉足運營供應鏈管理的中國學者,我率先采用實證研究方法。自1995年回香港后,我深入研究中國企業運營、供應鏈管理實踐,通過訪談和案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必要時提出或修正理論。我堅信研究需緊密結合企業實踐,所以我投入大量時間與企業合作、基于他們的實際問題、最佳實踐和數據來做研究,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文章。
為提升國際期刊對中國研究的關注,我成立了國際供應鏈與運營管理學會(ASCOM),定期舉辦學術會議,促進中外學者交流與企業參訪。同時,我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建立多國研究網絡,進行全球數據收集并撰寫合作文章。此外,我組建國際供應鏈整合研究團隊,調查大中華地區600多家企業,建立數據庫,吸引國際學者和我們一起合作寫文章,并將研究拓展至其他國家。這些文章在供應鏈整合領域影響顯著,多篇文章發表于UTD24和FT50頂刊,至今仍廣為引用。
03
第一選擇
陪伴中歐12年,這里留給我的是家一般的溫暖。
中歐教授理論扎實,深諳中國企業,致力于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我很享受與同事之間的交流溝通,獲得教研的靈感。此外,學校的各個課程部門、市場傳播部等提供的高質量、高效率的支持,在中國大多數學校里都是很難見到的。
這些年,中歐始終堅持“認真 創新 追求卓越”的校訓精神。同時,在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學校近年來加大了對年輕教授的招聘力度,這些教授大多來自歐美頂尖學府,且發表能力強。作為老教授,我們應積極引導年輕學者走進企業,與他們合作,將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提煉,撰寫出能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文章。
中歐聚集了一大批認真創新、有激情、堅持長期主義的學生,形成了很強的校友網絡。他們在各行各業有很多創新實踐,也掌握著很多資源。對于想要在中國獲得管理教育的商業領導者來說,中歐是第一選擇。在中歐,一方面你可以獲得利用邏輯思維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形成不同行業不同產業的上下游合作的網絡,這種網絡資源加上新的知識,對于有能力、有意愿在行業之中發展,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的企業家來說,會是很大的價值。
中歐去年迎來了建院30周年,希望中歐下個30年,能取得比前面30年更大的成就。希望我們中歐人能夠團結一致,打造下30年的更大的輝煌!
編輯| 田佳瑋
責編| 岳頂軍
點擊咨詢中歐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