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常常能看到這樣的討論:“為什么外國人不禁止焚燒秸稈,而我們國家卻要嚴厲禁止呢?人家都能燒,怎么到咱們這兒就不行了?這不是限制農民嗎?” 每到農作物收獲季節,秸稈處理問題便會引發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這個疑問更是頻繁出現,像一團迷霧,縈繞在許多人心中,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那么,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深入探討一番。
中國:禁燒令下的多重考量
中國之所以對秸稈焚燒采取嚴厲禁止的態度,背后有著多方面的深刻原因,這些原因緊密關聯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安全保障以及農業的長遠發展。
環保警鐘:污染的沉重代價
焚燒秸稈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和顆粒物。據相關數據顯示,每燃燒一噸秸稈,會向大氣中釋放多達 10 公斤的 PM2.5 顆粒物 ,同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會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 1 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 3 倍,相當于日均濃度的五級水平。這些污染物不僅會導致霧霾天氣的加重,PM2.5 等微小顆粒物還會深入人體肺部,引發和加重呼吸道疾病。在北方地區,有研究表明,在秸稈焚燒高峰期,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急診就診數量比平時增加了 30% 左右。
從土壤角度來看,焚燒秸稈雖然短期內可能會留下草木灰,看似增加了土壤肥力,但實際上,它對土壤結構的破壞是長遠且嚴重的。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在高溫下大量死亡,土壤的生態平衡被打破,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長期進行秸稈焚燒的農田,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會減少 15% 以上,這直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減弱,農作物的生長和增產受到嚴重影響。焚燒秸稈產生的大火和濃煙,還會威脅周邊的野生動植物,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影響鳥類的遷徙和繁殖,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安全紅線:火災與交通的威脅
秸稈焚燒極易引發火災,在干燥多風的季節,一旦火勢失控,后果不堪設想。2025 年 3 月 27 日下午,溫州永嘉巖坦執法中隊接到舉報,溪下鄉黃皮黃一村村民暨某某為了開荒在田地里焚燒秸稈與茅草,引發山火,幸好被村內村民與溪下鄉政府工作人員及時發現制止,才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每年因焚燒秸稈引發的火災,不僅燒毀大片農田和農作物,還可能蔓延到附近的村莊、森林和建筑物,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
焚燒秸稈產生的濃煙還會對交通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濃煙會降低能見度,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在高速公路兩旁,大量農田里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會使空氣能見度下降,司機視線受阻,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像在遼寧沈海高速近海城出口處,就曾有網友爆料因焚燒秸稈引發大霧,導致多車連撞,雖然事故原因待查,但這足以警示我們焚燒秸稈對交通安全的潛在威脅。
發展導向:農業現代化與可持續之路
禁止焚燒秸稈是我國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焚燒秸稈處理方式已經不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鼓勵農民采用秸稈還田、秸稈飼料化、秸稈能源化等更加環保、科學的處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減少化肥用量;秸稈飼料化可以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料;秸稈能源化則能將秸稈轉化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質發電等,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標準煤,而且平均含硫量只有 3.8%。
我國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禁止焚燒秸稈是落實環保政策的具體行動之一,體現了我國對環境保護的堅定決心和責任擔當。只有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生存環境。
外國:并非放任的表象背后
管理之策:有條件的 “謹慎許可”
外國人并非不禁止焚燒秸稈,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管理辦法。在歐美許多國家,對秸稈焚燒的管理極為嚴格。以荷蘭為例,焚燒秸稈前,農民必須提前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詳細說明焚燒的地點、時間、秸稈種類和數量等信息。只有在滿足一系列嚴格條件,如氣象條件適宜(風速、濕度、溫度等符合要求,以確保煙霧不會對周邊環境和居民造成嚴重影響)、周邊沒有敏感區域(如學校、醫院、居民區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許可。而且在焚燒過程中,會有專人進行監督,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將面臨高額罰款。
德國對秸稈焚燒也有嚴格的規定,將其納入空氣污染控制體系。只有在特定的緊急情況下,如病蟲害嚴重爆發,秸稈可能成為傳染源,威脅整個農田生態系統時,經過嚴格審批才允許焚燒。同時,德國政府鼓勵農民采用其他環保的秸稈處理方式,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補貼。
在美國,雖然部分地區允許秸稈焚燒,但也是在嚴格的管控之下。政府會根據當地的環境容量、氣象條件等因素,劃定特定的焚燒區域和時間段。例如,在中西部的一些農業大州,只有在秋季特定的幾周內,且在遠離城市和人口密集區的指定農田,才可以進行秸稈焚燒,并且要求農民配備專業的滅火設備,以防止火災發生。
利用之道:多元路徑下的秸稈價值挖掘
除了嚴格管理焚燒行為,國外還積極探索秸稈的綜合利用方式。美國是農業大國,秸稈資源豐富。大量秸稈被用于還田,通過機械化的深耕設備,將秸稈深埋地下,經過微生物的分解,轉化為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美國每年秸稈還田的比例達到了 40% 左右。同時,秸稈還被制作成飼料,用于喂養牛、羊等家畜。經過青貯、氨化等處理后的秸稈,營養成分得到提高,成為優質的粗飼料,滿足了畜牧業對飼料的部分需求。
丹麥則在秸稈能源化利用方面走在前列。丹麥的一些地區建立了秸稈發電廠,將秸稈作為燃料進行燃燒發電。這種方式不僅實現了秸稈的資源化利用,還為當地提供了清潔的電力能源。據統計,丹麥的秸稈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一定比例,有效減少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
德國在秸稈利用方面,除了還田和制作飼料外,還大力發展秸稈沼氣工程。將秸稈與畜禽糞便等混合發酵,產生沼氣用于發電和供熱,沼渣和沼液則作為優質有機肥料還田,形成了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模式。
差異之源:國情與模式的分化
中外在秸稈焚燒問題上存在差異,根源在于各自的國情和農業發展模式不同。從農業生產規模來看,歐美國家很多是大農場經營,土地集中,秸稈處理相對集中高效,可以采用大型機械化設備進行統一處理,無論是還田還是綜合利用,都更具規模效益。而我國以小農戶經營為主,土地分散,秸稈分布零散,統一處理難度較大。
在土地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土地利用強度高,需要更加注重土壤的長期肥力保持和生態平衡。焚燒秸稈對土壤的破壞在我國的國情下影響更為顯著。而一些歐美國家人均耕地面積較大,土地休耕輪作制度較為普遍,土壤自我修復能力相對較強。
環境容量上,我國人口密集,城市與農村交錯分布,焚燒秸稈產生的污染更容易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而國外一些地廣人稀的地區,環境容量相對較大,對焚燒秸稈產生的污染有一定的稀釋和承載能力。
管理方式和技術水平也存在差異。歐美國家在農業管理和技術研發方面投入較大,擁有先進的監測設備和完善的管理體系,能夠有效管控秸稈焚燒行為并推廣綜合利用技術。我國在這方面雖然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一些農村地區,管理和技術普及仍有待提高。
探索與前行:中國的破局之路
面對秸稈焚燒帶來的諸多問題以及與國外情況的差異,中國并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解決辦法,努力在秸稈處理問題上找到破局之路。
技術革新:開啟秸稈利用新篇
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的投入是關鍵。在生物質能利用方面,我國不斷探索秸稈制沼氣、發電、供熱等技術。北京化工大學在秸稈沼氣生產技術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解決了秸稈預處理技術、專用反應器研制和發酵工藝參數優化三個關鍵技術問題,為秸稈的能源化轉化和生態循環利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在秸稈制新型建材領域,鹽城工學院秸稈生態建材研究所致力于開展秸稈資源化利用、綠色膠凝材料、秸稈生態復合板材的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研發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其開發的 “利用秸稈和鹵水制備高性能建筑保溫材料關鍵技術” 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二等獎 。深圳中農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高校研發的 “秸稈木質纖維素生物酶解聚三組分分離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與應用” 項目,通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研成果鑒定,在秸稈資源全組分高效分離與高值轉化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技術的突破,為秸稈的綜合利用開辟了新的道路。
政策引導:剛柔并濟促轉變
強化政策引導,明確禁燒和限燒區域,對于違反規定焚燒秸稈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形成有力的約束。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秸稈禁燒工作考核方案,組建多級網格責任體系,采取 “人防 + 技防” 相結合的方式,對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開展高頻次巡查,嚴懲焚燒秸稈行為。同時,給予積極進行秸稈綜合利用的企業和農戶經濟補貼和政策優惠,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例如,對購置秸稈還田、打捆等機械設備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貼,降低他們的生產成本;對從事秸稈綜合利用的企業,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意識覺醒:全民參與共護家園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至關重要。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秸稈焚燒的危害和綜合利用的好處。通過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發放宣傳資料、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讓農民深入了解秸稈焚燒對環境、健康和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以及秸稈綜合利用的多種途徑和經濟效益。在一些農村地區,組織鄉村干部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耐心講解秸稈禁燒的相關規定,引導群眾共同參與到禁燒工作中來;開展秸稈禁燒專題宣講,引導群眾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和森林防火安全責任意識。通過這些宣傳教育活動,逐漸轉變農民的觀念,使他們從被動接受禁燒政策轉變為主動參與秸稈綜合利用,形成全民參與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求同存異,展望綠色田野
秸稈焚燒問題,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外在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差異與共性。中國嚴厲禁止秸稈焚燒,是基于國內的環境現狀、安全需求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做出的重要決策。而國外看似寬松的秸稈焚燒管理背后,實則有著嚴格的管控措施和多元化的利用途徑。
我們應理性看待中外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既不能盲目照搬國外的做法,也不應忽視自身的實際情況。國外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管理經驗等方面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例如先進的秸稈能源化、飼料化技術,完善的補貼政策和監管體系等。同時,我國也在不斷探索創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秸稈處理之路。通過技術革新、政策引導和意識提升,我國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未來也將繼續朝著更加綠色、高效的方向發展。
在農業發展的征程中,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本國國情,不斷探索和實踐,找到適合自己的秸稈處理模式。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雙贏,讓田野更加翠綠,讓家園更加美好,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