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案情
某海關經調查發現,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3月30日期間,當事人在向海關申報進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時,為謀取利益,以故意低報價格方式偷逃稅款,共銷售“boscia博倩葉氨基酸潔面啫喱 150ml”等商品共計1275件,實際貨值為人民幣177392元。經海關計核,涉案物品計稅價格為人民幣177392元,應繳納稅款人民幣16143.17元,核定偷逃稅款共計人民幣14900.99元。
海關認為,當事人通過低報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價格的方式逃避海關監管、偷逃應納稅款,決定對當事人作出如下行政處罰:沒收走私貨物(因走私貨物不便沒收,追繳走私貨物等值價款人民幣163742元),并處罰款人民幣1.5萬元。
二、如實申報價格的義務與規范要求
(一)如實申報價格的義務規范
在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法律關系中,存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企業、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境內代理人、消費者、支付企業、物流企業、報關企業等主體。
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海關監管的原則為“按貨物征稅,按個人物品監管”,此時消費者為納稅義務人,但不是申報主體。
根據《關稅法》第三條第二款,從事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物流企業和報關企業,是關稅的扣繳義務人。
《海關總署公告2018年第194號》明確規定,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消費者(訂購人)為納稅義務人。在海關注冊登記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企業、物流企業或申報企業作為稅款的代收代繳義務人,代為履行納稅義務,并承擔相應的補稅義務及相關法律責任。代收代繳義務人應當如實、準確向海關申報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的商品名稱、規格型號、稅則號列、實際交易價格及相關費用等稅收征管要素。
當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進境時,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境內代理人或其委托的報關企業應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出口商品申報清單》(以下簡稱《申報清單》),采取“清單核放”方式辦理報關手續。《申報清單》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申報價格的確定
根據《稅管函〔2016〕73號》,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的計稅價格為實際交易價格(包括商品零售價格、運費和保險費)。通常情況下,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或者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會通過發放優惠券、設置滿減活動等方式引流、提高銷量,此時計稅價格是以原價計算,還是以優惠價計算?
根據《稅管函〔2016〕73號》,此時應當分情況討論:第一,對直接打折、滿減等優惠促銷價格,如優惠促銷應是適用于所有消費者,而非僅針對特定對象或特定人群的,海關以訂單價格為基礎確定計稅價格。第二,在訂單支付中使用電商代金券、優惠券、積分等虛擬貨幣形式支付的“優惠減免金額”,不應在計稅價格中扣除,應以訂單價格為基礎確定計稅價格。
比如,消費者通過天貓國際購買某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商品價格為127.32元(不含稅),消費者使用了店鋪的“官方立減”優惠券(針對所有消費者,21元),同時使用了“首單禮金”(5元)“88VIP紅包”(11.84元),此時,計稅價格應為106.32元。
應當注意的是,如優惠金額屬于不應在計稅價格扣除之情形,而企業以優惠后的價格申報(漏報非現金抵扣金額),可能被認定價格申報不實,企業將面臨行政處罰之風險,參見拱斗關緝違字〔2024〕9號、蛇關緝一決字〔2019〕0024號等海關行政處罰決定書。
三、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構成低報價格走私的認定
根據《海關法》第八十二條、《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七條等規定,走私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②逃避海關監管,包括藏匿、偽裝、瞞報、偽報等;③偷逃應納稅款或者逃避國家有關進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
在一般情況下,海關判斷當事人是否構成低報價格走私,關鍵點在于是否存在真偽兩套發票或者合同。如存在,則可直接認定當事人實施了偽報的逃避海關監管行為;如不存在,海關將進一步收集付匯渠道、資金流向、會計賬冊、境內外收發貨人的真實交易方式,以及其他能夠證明進出口貨物實際成交價格的證據材料。此時,買賣雙方的聊天記錄以及資金流向情況(如當事人之間的付款記錄等),能夠較為明顯地反映真實成交價格。
本案中,海關重點收集了“涉案商品SKU及合同、付款證明等資料”,據此認定當事人采用故意改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單價的方式逃避海關監管,偷逃應納稅款,故構成走私行為。
四、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低報價格的處罰
根據《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九條和第五十六條,走私依法應當繳納稅款的貨物、物品的,偷逃應納稅款但未逃避許可證件管理的,海關將沒收走私貨物、物品及違法所得,并可處以偷逃應納稅款3倍以下的罰款。在海關作出沒收貨物、物品的行政處罰決定時,如果有關貨物、物品無法或者不便沒收的,海關應當追繳其等值價款。
因低報價格構成走私行為,如個人走私普通貨物、物品且偷逃應繳稅額在十萬元以上,或單位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且偷逃應繳稅額在二十萬元以上,或者一年內曾因走私被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后又走私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本案偷逃稅款數額共計人民幣14900.99元,且不屬于一年內曾因走私被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后又走私的情形,尚不構成走私犯罪,因此海關依法對企業作出行政處罰。
本文作者:上海蘭迪(深圳)律師事務所 海關財稅團隊 吳欣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