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當下,國際政治舞臺正上演著一場耐人尋味的博弈。7月9日,當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千葉縣船橋市的街頭演說中,以“國家利益的戰斗”為關稅談判定調時,這場看似普通的貿易爭端已超越經濟范疇,成為觀察國際秩序變遷的重要窗口。日本自民黨政調會長小野寺五典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激烈批評,更折射出日美傳統盟友關系在現實利益面前的復雜張力。
日美同盟作為冷戰時期形成的戰略架構,在21世紀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特朗普政府時期提出的25%關稅威脅,本質上是將經濟問題武器化的典型表現。這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行徑,不僅打破了戰后國際經貿體系的基本規則,更暴露了傳統盟友關系中的結構性矛盾。石破茂首相強調“日本在美國創造最多就業”的論點,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化時代資本流動與政治承諾之間的深刻割裂——當日本企業在美投資超過4000億美元,創造近百萬就業崗位時,美國政治家卻仍在用零和思維審視盟友關系。
這種戰略認知的錯位,源于國際權力轉移帶來的心理失衡。美國智庫彼得森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對美直接投資存量已達6800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國。當資本流動突破地理界限,當產業鏈深度交織,傳統的“保護者——被保護者”敘事已難以維系。石破茂首相“堂堂正正敞開說話”的表態,實質是要求建立基于平等的新型盟友關系。這種轉變不是對同盟價值的否定,而是對過時權力結構的清醒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要的強硬表態并非偶然。從安倍晉三時期的“戰略性外交”到菅義偉政府的“數字田園都市構想”,日本正在構建更具自主性的外交戰略。這種轉變在經貿領域尤為明顯:RCEP的生效、CPTPP的堅守,以及日歐EPA的深化,共同勾勒出日本突破對美過度依賴的戰略軌跡。當特朗普政府試圖用關稅大棒重演“美國再次偉大”的戲碼時,日本選擇用數據和事實構筑防御工事——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日資企業在美雇傭人數達92萬,這個數字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外交籌碼。
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的十字路口,日美關稅博弈揭示的深層命題,是國際秩序重構中的規則重塑。當傳統盟友不得不以“戰斗”姿態維護自身利益時,折射出的正是現有國際治理體系的失效。世界銀行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貿易壁壘已達冷戰結束以來最高水平,這種趨勢若持續,將導致全球GDP損失超過4%。在此背景下,日本的選擇具有示范意義:既不是簡單的對抗,也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而是在維護多邊體系框架下爭取平等對話權利。
國際秩序的演變從來都是利益博弈與理念更新的雙重變奏。當石破茂首相在街頭演說中強調“守住該守住的”,這既是對國家利益的堅定捍衛,也是對新型國際關系的積極探索。這場關稅談判的最終走向,或許將成為檢驗傳統盟友關系適應力的試金石,更可能為后疫情時代的國際合作提供新的范式參考。在變亂交織的世界中,保持戰略清醒、堅持平等對話,才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正確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