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隔壁公司老王的材料把評審專家氣得不輕,他那BIM模型被專家諷刺"像出土文物"——模型文件名還寫著"最終版不改了1.0",一打開連個樓層標高都沒搞統一。今天就給大家扒一扒BIM算量報告里那些讓評委默默扣分的三大黑洞。
你的模型命名是在發"密電"嗎?
記得去年評審會上,專家直接懟一位申報人:"這設備基座標注用的是你們內部編號吧?"別以為自己發明個代碼系統就顯得專業,評委拿著你某地塊三期的暖通模型,哪看得懂你的"專屬暗號"?
我那通過副高的商業綜合體模型,連鋼筋搭接區的碰撞檢測都做了分層高亮,專家翻了三頁PPT就點頭了。所以記住:構件命名必須按《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儲標準》來,關鍵部位做紅藍注釋,讓人一眼就能看懂。
變更依據別變成"找茬游戲"
有個申報人抱著厚厚一摞簽證單復印件,結果被專家當場懟:"你這混凝土標號變更依據是監理手寫備注?"
每次模型調整必須有據可查,建議做個對照表:左邊是模型修改時間,右邊對應變更單編號加電子簽章截圖。我見過的高手更絕,直接把設計變更云盤鏈接做成了可掃的二維碼,專家一掃就能看原始文件。
數據要能倒推回去
上周剛看到一位負責人被問"為啥砌體量比傳統算法高13%",結果他只會說"軟件自動算的"。后來查才知道,是砌筑損耗參數誤設成了20%!
記住三點:模型版本迭代要看得見、計算公式要看得見、差異分析要看得見。地鐵項目有個好做法,算量報告附錄放個參數修改履歷表,每次改動都標注時間和責任人。
建議把BIM報告當財審結算來準備:外行看得懂調整邏輯,內行能核對計算依據,專家能迅速找到評分點。要申報的朋友別等了,現在就去檢查模型命名規范吧,這比臨時改論文實在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