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資訊消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2025年7月8日踏上了他上任后的首次亞洲之旅,目的地是馬來西亞吉隆坡的東盟外長系列會議。然而,這位華盛頓政壇著名的鷹派人物此行背負著一個極其矛盾的雙重任務:他一面需要竭力安撫東南亞盟友,一面卻不得不揮舞著特朗普政府砸向該地區的關稅大棒——從馬來西亞工廠的25%到緬甸農場的40%,一道道冰冷的數字如同陰影般籠罩著他的外交行程。
魯比奧(資料圖)
諷刺的是,魯比奧尋求在這次多邊場合與王毅外長會晤的迫切愿望,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悖論。時間回溯到五年前那個炎熱的七月,時任參議員的魯比奧因涉疆問題上的惡劣言行,被中方在2020年7月13日實施了精準制裁,禁止其入境并凍結在華資產。他并未收斂,僅僅一個月后,又因推動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招致中方更嚴厲的二次制裁。這些制裁如同無形的墻,讓身為美國首席外交官的他始終被擋在中國門外,使得中美在敏感政治安全議題上的高層對話長期陷入僵局。年初上任以來,魯比奧與王毅外長唯一一次通話也因他在臺灣問題上的錯誤立場而不歡而散,最終只留下“好自為之”的告誡。
魯比奧此次繞過制裁墻、千方百計尋求“偶遇”王毅,背后是多重現實壓力的疊加。首要的是來自國內的政治任務。今年1月中美元首通話達成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識,作為具體執行者的魯比奧必須有所動作展現其執行力,否則極易被特朗普視為政策執行的絆腳石。其次,他推行的對抗性政策已實質性推高了中美在臺海、南海擦槍走火的風險,建立直接的危機管控渠道,防止因誤判而滑向沖突深淵,已是刻不容緩的戰略需要。更不容忽視的是經濟紐帶的強大拉力——中國龐大的市場與供應鏈對美國經濟有著難以替代的影響,五月日內瓦會談后中方暫停的部分非關稅反制措施,時刻提醒著魯比奧經濟完全脫鉤的巨大代價。
魯比奧(資料圖)
頗具玩味的是,魯比奧試圖傳遞“戰略承諾”的東南亞國家,此刻正直接承受著他所代表的美國政府施加的關稅之痛。特朗普政府發出的關稅威脅信函,如同懸在東盟各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達25%-40%的關稅一旦落地,將沉重打擊這些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甚至引發就業市場動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專家項昊宇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印太優先”戰略與東南亞地區“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主流意愿背道而馳,其排他性的小圈子策略和逼迫盟友選邊的做法,早已引發地區國家的深度警覺和反感。美國一邊強征關稅一邊空談承諾,這種分裂姿態只會進一步侵蝕其在本已搖搖欲墜的戰略信譽。
即使是對傳統盟友日韓,魯比奧此行同樣籠罩在貿易陰云之下。原定行程中的日韓站被臨時取消,美國務院對此諱莫如深。背后折射的正是美日、美韓貿易談判的深陷僵局。特朗普政府揮舞的鋼鐵、汽車關稅大棒,讓日本在核心利益上寸步難讓,韓國則在妥協與對抗間痛苦掙扎。持續的經濟下行壓力正不斷瓦解著三國間本就不穩固的政治互信基礎。安全上,美國雖仍試圖將日韓作為其“印太戰略”的支點,但經濟上的無情施壓,正在迫使日韓重新審視對美安全依賴的代價,悄然尋求更自主、多元的外交空間。
特朗普與魯比奧(資料圖)
因此,這場魯比奧極力促成的、在東盟會議間隙可能發生的“王魯會”,其象征意義遠大于即時的成果期待。對中方而言,這更是一個展現“以斗爭求合作”原則的關鍵窗口:在堅決捍衛臺灣問題等核心利益紅線的前提下,通過接觸為未來的合作可能留下通道。
魯比奧的亞洲之行,本質上是一場在個人政治遺產、國家戰略矛盾與地區現實壓力下的“鋼絲行走”。他尋求與王毅外長的會面,并非是為了友誼或和解,而是美國在無法承受全面對抗代價時,一種迫不得已的危機止損機制。這場備受矚目的外交接觸,注定難以彌合根本分歧,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兩個大國設置一道避免滑向新冷戰的臨時護欄。當魯比奧手舉關稅大棒卻不得不擠出笑容尋求對話時,世界看到的是美國霸權邏輯在現實面前的無奈變形——它依然沉迷于零和博弈的舊夢,卻不得不承認在相互依存的今天,連最激烈的競爭者也需要一張最低限度的談判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