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評論員 程千凡
上海車展的聚光燈下,豐田bZ3X的流線型車身在展臺上折射出銀亮的光澤,人群像潮水般涌向這片科技感十足的“藍海”。而十步之外的日產展臺,工作人員正默默調整著N7純電轎車的展示角度——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車,此刻在玻璃幕墻的反光中顯得有些孤單。
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正上演著冰火兩重天的戲劇。豐田汽車公布的上半年成績單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華銷量同比增長6.8%,83.77萬輛的數字背后,是4年來首次突破的上半年正增長。這個數字像一柄雙刃劍,既刺破了日系車在華連續下滑的陰霾,又映照出本田、日產兩位老伙伴的艱難處境——前者銷量同比腰斬24.2%,后者也難逃17.6%的跌幅。
數字背后是時代的潮汐。當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4.3%,當比亞迪以381.7萬輛的半年銷量超越日系三強總和,當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攀升至68.5%,這場變革早已超越簡單的市場爭奪,演變為技術路線與產業思維的終極對決。
一汽豐田工廠的流水線上,第37.78萬輛亞洲龍正緩緩駛下產線。這個數字背后,是豐田“雙軌并行”戰略的精準落子:既通過以舊換新政策激活存量市場,又以bZ3X等新能源車型開拓增量空間。展臺上,年輕父親指著中控屏上跳動的續航數字,向孩子解釋什么是“充電10分鐘,行駛300公里”——這樣的場景,正在中國300多個城市的豐田4S店重復上演。
廣汽豐田的智能化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正在調試新一代“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這個與Momenta合作開發的系統,能在復雜路況中實現“城市記憶領航NOA”。當本田燁系列因智能化不足遭遇冷遇時,豐田已悄然完成從燃油車霸主向新能源玩家的身份轉換。
武漢本田工廠的停車場里,成排的雅閣混動版蒙著薄灰。這款曾創造連續19個月銷量冠軍的明星車型,如今正被比亞迪漢DM-p等插混車型蠶食市場份額。本田中國本部長三部敏宏在東京的辦公室里,盯著中國市場的數據曲線,眉頭緊鎖——3月推出的“燁”品牌首款車型,月銷量僅及預期的三分之一。
日產的處境更為艱難。常州工廠的關閉,讓這個曾在中國擁有140萬輛產能的巨頭,不得不將希望寄托在N7純電轎車上。但當這款搭載高通8295芯片的新車,在懂車帝的實測中輸給小鵬P7i的智能座艙時,日產工程師們終于意識到:在智能化賽道上,他們已落后至少兩個迭代周期。
北京798藝術區的咖啡館里,兩位汽車分析師的對話折射出行業變局:“過去我們討論日系車,總繞不開省油、耐用、保值率這些關鍵詞。現在年輕人買車,首先問的是有沒有城市NGP,充電樁好不好找,車機能不能打游戲。”
這種轉變在數據中清晰可見:2025年上半年,中國插混車型出口同比增長210%,而日系純電動車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不足2%。當豐田開始在廣州建設固態電池研發中心,當本田與索尼聯合開發具備AI交互功能的AFEELA 1,這場變革已從市場層面上升到戰略層面。
深夜的廣州港,滿載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滾裝船正駛向歐洲。甲板上,比亞迪海豹的尾燈在夜色中劃出紅色軌跡,如同這個時代最醒目的注腳。對于日系車企而言,中國市場的劇變既是警鐘,也是機遇——就像豐田展臺上那輛bZ3X,既保留著日系車一貫的精致工藝,又搭載著面向未來的智能基因。當潮水退去,真正的弄潮兒終將在技術與市場的交匯處,找到屬于自己的新大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