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稀土作為關鍵性資源,在中美貿易爭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早已著手對稀土等重要礦產進行管控,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國通過兩個國家的協助,成功將3834噸銻運往本土。
這一事件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關注。7月10日,中國商務部對此作出回應,究竟發生了什么?所謂“幫兇”又是哪兩個國家?
3834噸銻悄然流入美國
面對中國依據國際規范實施的戰略性礦物出口限制,部分美西方采購方并未選擇遵守規則,而是試圖通過迂回方式規避管制。
路透社于7月9日披露,盡管中國自2024年12月起對美國實施了包括銻、鎵、鍺在內的關鍵礦物出口禁令,一些美國買家仍不愿放棄。
大量來自中國的銻產品被貼上泰國或墨西哥制造的標簽,順利進入美國市場。
銻、鎵、鍺等關鍵礦物是通信、半導體以及高端軍事裝備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美國持續遏制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于去年年底果斷采取措施。
數據顯示,從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美國從泰國和墨西哥進口的氧化銻總量高達3834噸,幾乎超過此前三年的總和。
令人不解的是,泰國與墨西哥本身幾乎不具備銻礦生產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同期中國向泰國和墨西哥出口的銻產品激增了27倍。兩組數據高度吻合,表明這些進入美國市場的銻原料源自中國。
美國礦產企業Gallant Metals的首席執行官向路透社透露,操作流程大致為:采購代理首先從中國廠商獲取受控礦產。
隨后,物流公司將其運輸至另一個亞洲國家,重新包裝并貼上鐵、鋅甚至藝術品等無關標簽,再轉運至美國。
這種做法業內稱為“洗標”。雖然該手段存在風險且成本高昂,但仍有企業愿意嘗試。
美國偉凱律師事務所駐港合伙人指出,此類行為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出口禁令,嚴重者甚至觸犯走私罪,最高可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國實施的出口限制導致全球供應緊張,使得鎵、鍺、銻等關鍵原材料價格飆升,屢創新高。
利益驅動下,依然有人鋌而走險。數字貨運審查平臺Publican的CEO坦言,盡管有明顯證據顯示轉運行為存在,但現有貿易數據難以精準追蹤幕后操作主體。
當供應鏈在灰色地帶延伸,中國如何收緊這張精密編織的監管網?
中國鎖鏈
中國對戰略性礦產的控制并非臨時決策,而是一套層層推進、不斷強化的綜合策略,其核心目標明確,即保障國家安全與科技命脈所需的關鍵資源。
早在2024年12月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通知,宣布對美出口管制新舉措。禁止兩用物項對美軍方用戶或用于軍事用途;加強對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相關兩用物項的出口管理,實行更嚴格的最終用戶及用途審核。
任何組織或個人若違規向美國實體提供中國產相關物資,都將依法追責。這為后續行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針對曝光的轉運渠道,7月10日,中國商務部迅速作出回應。早在今年5月,國家出口管制協調機制辦公室便啟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
商務部發言人強調,此舉旨在打擊偽報瞞報、夾帶走私、第三國轉口等規避出口管制的行為。專項行動突出跨部門協作,深入挖掘非法網絡,并加快案件查辦速度,顯示出中國政府堵住漏洞的決心。
同時發言人表示,中國充分理解各國合理的民用需求,依法合規審批出口許可申請,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監管不僅限于物資,也涵蓋人員。
《華爾街日報》6月獨家報道,中國近期要求國內稀土企業提交核心技術人員名單,內容涵蓋專業知識、教育背景、研究經歷等。
此舉旨在更好地掌握技術人才動向,既保護又防止核心技術流失。
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對稀土及相關技術實施全鏈條監管的重要一環。技術和人才的雙重鎖定,使西方重建稀土產業鏈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博弈核心
這次銻資源的跨國流動絕非單純的貿易糾紛,而是中美科技競爭格局中的關鍵節點。稀土已成為中國手中分量極重的反制工具。
中國在銻、鎵、鍺等關鍵礦物的全球供給中占據絕對優勢。這些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資源,是半導體、高端通訊設備、國防軍工乃至新能源行業不可替代的基礎。
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持續打壓,促使中方以關鍵礦物出口管制作為強有力的反制手段。這種依賴關系賦予了出口管制強大的戰略威懾力。
中國稀土政策的效果立竿見影。英國《金融時報》曾評價稱,中方的管制策略極其精明,并指出這是迫使美國在關稅談判中讓步的重要因素。
美國在日內瓦關稅談判和倫敦經貿會談后,取消了91%的對華加征關稅,并在EDA芯片設計工具、C919客機發動機、乙烷等領域放寬限制。
這些實質性的讓步,正是稀土管制有效性的有力印證。若非觸及要害,美國企業何至于冒險采用代價高昂的灰色路徑?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邊指責中國壟斷資源,一邊卻為其企業規避中國管制的行為提供變通空間。
2025年初,美國俄亥俄州法院駁回環保組織訴訟,裁定經由第三國轉運的稀土不受《清潔供應鏈法案》約束。
這一判決無異于為繞開中國出口限制、可能涉及非法來源的稀土轉運打開了一道法律后門,暴露了美國在資源獲取問題上的實用主義雙標。
當稀土成為撬動關稅壁壘的杠桿,美國尋求的旁門左道還能走多遠?中國的連環反制給出了明確答案。
3834噸銻的流出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凸顯了中國監管體系的快速反應能力。從2024年12月銻對美出口限制生效,到2025年5月精準打擊轉運漏洞,反應速度之快遠超預期。
中國的監管升級并非封閉自守,而是以實力捍衛發展權益的必要之舉。
當關鍵技術被列入《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當人才信息被系統化整理與保護,西方在實現供應鏈自主方面的技術瓶頸將愈加明顯。
資源之爭,歸根結底是規則制定權與科技實力的較量。美國若真想獲得穩定的關鍵礦產供應,與其費盡心思尋找轉運捷徑,不如拿出誠意,在談判桌上以實際行動化解分歧。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沒有誰能在對抗中獨占鰲頭。唯有合作,才是打開資源安全大門的可持續鑰匙。
主要信源
商務部:已部署開展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界面新聞2025-07-10警惕!“美企竟這樣繞過禁令,偷拿中國關鍵礦物”——觀察者網2025-07-10“中方要求稀土企業上報這些信息,防止機密外泄”——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