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作為身份和地位象征的進口車,如今在中國遭遇“滑鐵盧”。與進口車銷量斷崖式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汽車的出口量持續暴漲。
這場冰火兩重天的劇變,宣告了中國人崇洋媚外汽車時代的終結,也掀開了中國工業王冠上的新寶石。
1. 進口車連續十年暴跌
曾幾何時,進口車是普通人心中的“工業奢侈品”,也是身份的標簽、階層的密碼。
然而2025年,進口車的數據卻畫出了一條刺眼的拋物線。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口汽車只有18萬輛,同比銳減25%。
事實上,進口車的暴跌,已經持續了十來年。
2014年以前,進口車年年攀升,從幾十萬輛增至143萬輛。不過2014年以后,進口車就進入下行通道。2024只剩下70萬輛,不足巔峰期的一半。
數據表明,進口車在中國不香了,早已呈現出結構性崩塌之勢。
目前,我國進口車市場主要依靠豪華車的需求勉強支撐,而非豪華進口車的市場,則在國產替代的浪潮中快速萎縮。
即便豪華車,也逐漸撐不住了。例如以雷克薩斯為代表的傳統豪華品牌,不得不用過去看不上的降價促銷方式,維持進口銷量。
巨大壓力之下,豐田已經在上海建廠,雷克薩斯國產化落地。屆時,進口車將繼續暴跌。
2. 中國人不再崇洋媚外
進口車的衰落,并非偶然的“市場波動”。
進口車市場的萎縮,表面上看是中國人不再崇洋媚外,對國產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往深層次去看,這是國產技術突破與全球產業重構的必然結果。
數據表明,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在50%左右。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國不僅形成“三電”核心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更擁有新能源汽車制造完整的產業鏈,而且在智能化領域也是遙遙領先。
國產新能源車型,在電動化、智能化、性價比等多個方面,形成了對進口燃油車的降維打擊。
中國消費者在購車選擇上,逐漸拋棄進口車,轉而將目光投向國產新能源車。
例如在30萬—50萬元這一曾被進口燃油車壟斷的價格帶,包括理想、蔚來、騰勢(參數丨圖片)、極氪、問界、小米等國產品牌,以更加智能化的產品體驗、更加豐富的產品配置,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中國人在汽車消費上不再崇洋媚外的基礎,是中國汽車的全面崛起。
3. 汽車出口四年翻六倍
冰火兩重天的是,在進口車衰落的同時,中國汽車出口一路高歌猛進。
如果說進口車的衰落是“退潮”,那么出口車的爆發就是“漲潮”。
2021年以前,中國汽車出口量,經歷了十多年的百萬量級平臺期,在這一水平線上來回徘徊,始終無法寸進。
2021年乘著新能源汽車的東風,中國汽車出口終于開始突破。而且只用了四年時間就翻六倍,從108萬輛暴漲至641萬輛,中國汽車完成了鯉魚躍龍門的逆襲。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暴漲102%至219萬輛,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出口國。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又暴漲至340萬輛,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攀升至522萬輛,又反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一。2024年,中國汽車繼續暴漲至641萬輛的新高度,穩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汽車出口量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象征,中國正在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路上狂飆。
進口車的退潮與出口車的狂飆,恰似中國經濟轉型的縮影——從仰視西方到平視世界。十年前,進口車是身份的象征;今天,出口車是實力的勛章。
從仰頭看進口到昂首賣全球,中國汽車產業的蛻變,不僅是一個行業的崛起,更是一個民族自信的覺醒。
當國產車用技術創新打破洋品牌的神話,當出口車用全球布局書寫中國標準,我們終于明白:所謂崇洋媚外,不過是特定時代的認知局限;真正的強大,是用實力讓世界看見,用品質讓全球選擇。
車輪滾滾向前,下一個十年,中國車必將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寫下更精彩的中國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