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星鏈計劃向來被認為是開啟互聯網新紀元的創舉,馬斯克也因為這個項目在世界各國面前有了不少話語權,甚至一個商人都可以無比囂張的在波蘭總統面前放出狠話。
但這兩天星鏈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從天而降的星鏈衛星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陸陸續續掉下來幾百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天上掉衛星
星鏈衛星這些年一直都不太穩定,2020年還算平穩,只掉了兩顆衛星,但到2021年之后的情況就不怎么好了,墜落數量直接飆升到78顆。
接下來的兩年也不好過,2022年掉下99顆,2023年稍微緩和,也掉下來足足88顆,但去年有316顆衛星接連墜毀,這么一算這幾年星鏈項目已經損失了583顆衛星,損失不可謂不大。
衛星接二連三墜落損失最大的當然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雖然星鏈衛星號稱便宜,但單顆衛星的制造成本也至少得要100萬美元,這么算下來因為墜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4到5億美元。
而星鏈計劃整體預算大約是300億美元,墜落的衛星成了一個無底洞,吞噬著大量資金,而且衛星接二連三的失聯也影響了地面用戶的網絡服務,很多用戶都是依托星鏈花大價錢部署了互聯網系統,這次也跟著吃了瓜落,受了不少損失。
現在馬斯克和SpaceX這壓力特別大,一邊要不斷補發衛星,另一邊還要應對用戶投訴。
但問題來了,好端端的衛星怎么就掉下來了呢?
低軌衛星們的噩夢
衛星這件事跟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離得有點遠,絕大多數人認為,只要衛生發射上天就高枕無憂了,其實事情也沒有那么簡單,太空畢竟不是地球表面,環境變化對衛星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在諸多影響因素中,太陽活動的威力可不容小覷。
太陽是有活動周期的,每11年左右會迎來一個高峰期,這段時間里太陽黑子活躍,爆炸耀斑頻繁發生,大量帶電粒子會隨著爆炸通過太陽風向外擴散,最終影響地球。
這時地球的磁場會受到干擾,磁暴隨之而來,對于生活在地表對我們來說,磁暴很有可能會摧毀地球上的電網,但是磁暴在到達地球表面時會經過大氣層的衰減,太空中的衛星可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會直接遭受太陽風暴的沖擊。
而且磁暴會讓地球大氣層向外膨脹,低軌衛星會遇到更大的空氣阻力,星鏈的低軌衛星本來飛得就比較低,空氣阻力增加之后會讓它們飛得更慢,軌道高度也會逐漸下降。
最后這些衛星要么是主動降低高度進入大氣層燒毀,要么就是直接墜落。
星鏈衛星的運行高度一般在550公里到1200公里之間,本來馬斯克為了盡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就沒有把這些衛星設計壽命搞得很長,5到7年就是其中的平均水平,可問題是這些衛星發射普遍只有兩年左右,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陽活動的加劇。
磁暴就讓衛星提前進入了大氣層,2024年太陽活動達到高峰期時,大批星鏈衛星沒撐住直接從天上掉了下來。
不過根據最新研究,大部分星鏈衛星并不是在強磁暴時墜落的,反倒是在那些中或弱磁暴期間出問題,這就是不談劑量妄談毒性的問題了,雖然弱磁暴的強度不大,但持續時間長。
很多衛星可以扛過短時間的強大沖擊,但在長時間的侵蝕之下就有點力不從心了,隨著衛星軌道不斷降低,最后慢慢變成了不可逆轉的地步。
現在的SpaceX已經采取了應對措施,為了避免衛星失控墜落造成地面損傷,SpaceX設計了讓衛星在大氣層中自動燒毀的機制,但即使如此,每次發射新衛星的成本依舊高昂,再這么掉下去,星鏈計劃的整體進度還有可能會遭受影響。
馬斯克的太空野心有多大
不過說到底,馬斯克為什么對星鏈計劃如此看重呢?其實這背后隱藏的可不只是提供WiFi這么簡單。
之前SpaceX的星鏈計劃打著的是為偏遠地區送互聯網的旗號,實際上這盤棋下得相當大,星鏈衛星從誕生之初就不是個單純的商用項目,還藏著馬斯克和美國軍方的默契配合。
美國軍方早就盯上了星鏈的潛力,低軌衛星覆蓋全球,除了傳輸網絡信號之外,還可以在各種武器平臺之間快速傳遞數據,實現實時通訊,這對美軍來說吸引力可真的是太大了。
除了傳輸信息之外,星鏈衛星還能搭載各種傳感器和偵察設備,對地面目標進行24小時無縫監控。現代戰爭講究發現即摧毀,如果真的能好好利用星鏈系統就相當于擁有了一雙能透視戰場的天眼。
星鏈的傳輸速度達到100Mbps以上,精度直接碾壓傳統GPS,這在對時間要求極高的軍事行動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美軍的新戰術理念中,多域作戰和馬賽克戰是其中的關鍵,想要實現這些戰術目標就必須要依賴星鏈提供的極速數據通訊。
在美國軍事專家的構想中,不同兵種和不同作戰平臺可以通過實時數據共享連成一體,這樣每一個作戰單位都會是戰爭中的一部分,整場戰役下來無非是通過實時網絡驅動一個嚴絲合縫的戰斗機器而已。
再加上每顆星鏈衛星都裝備了氪離子推進器,具備機動變軌能力,表面上看這樣的方式是為了躲避太空飛行物的撞擊,但是從軍事層面來講,這些衛星也具備了主動對其他國家的衛星或空間站下手的能力。
如果星鏈衛星用在軍事層面,很有可能會讓他國衛星失去作戰能力或直接報廢,這種戰斗能力在未來的太空競爭中絕對算是重量級選手。
再加上人類已經正式進入了太空時代,近地軌道和通信頻段就是現階段有限的戰略資源,誰先占上,誰就有更大發言權。
星鏈計劃預定發射衛星4.2萬顆,這個數量已經差不多要把近地軌道擠爆了,現在的SpaceX一邊加快部署速度,一邊和美國國防部簽署了協議,專門為軍方提供定制化的通訊服務。
這么看來就會嚴重影響其他國家的衛星或太空站的處境,如果連最基本的軌道位置都被美國占據了,那還談什么探索太空?直接躺平算了!
好在我們沒有任由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這么肆無忌憚的搞下去,啟動了國網和GW星座計劃,目標就是在太空里占據我們自己的位置,保護我國航天權益。
面對星鏈衛星多次逼近我國空間站的危險舉動,外交部更是直接指出,美國行為嚴重違背國際外層空間法規,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只守不攻顯然不夠,我國正在加速推進衛星研發和太空技術突破。
歐洲國家和俄羅斯也在加快自己的太空部署,避免讓星鏈一家獨大,看來屬于未來的戰爭年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到來了,未來的星球大戰或許不再只是科幻片里的情節。
美國不少軍事戰略文件中已經暗示了太空作戰的重要性,馬斯克的星鏈正好撞上了這個趨勢,算是站在了風口之上,現在低軌道衛星的數量越來越多,一方面帶來通訊便捷,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太空擁擠問題。
衛星之間碰撞的風險在增大,一旦發生嚴重事故,這些太空垃圾將成為所有國家的共同威脅,雖然星鏈的口號是讓全球互聯互通,但馬斯克藏在背后的算計已經藏不住了!
一旦4.2萬顆衛星全部部署完成,美國不僅可以掌握全球通訊的核心控制權,未來一定會通過這些衛星影響他國軍事行動和戰略決策,這就是下一個時代的霸權方式。
現在全球數字化進程已經加速,互聯網已經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誰能掌握這張網絡,誰就能掌控未來世界的脈搏。
偏遠地區和遠洋艦船原本是全球互聯網覆蓋的盲區,但通過星鏈計劃,這些地方已經可以接入高速互聯網了。
軍事行動也不再依賴地面的通訊基站,通過低軌道衛星就可以直接傳遞指令,星鏈低延時的特性特別適合在對時間極為敏感的操作上進行使用,高頻交易和自動化控制也都可以在星鏈的加持下更上一個臺階。這些技術同樣可以用于軍用領域,在無人作戰系統的信息支持上,星鏈系統能最大化發揮其優勢。
結語
太空資源的搶奪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了,近地軌道的爭奪戰不過是剛剛開始,馬斯克的星鏈雖然打著商業旗號,但就是在為未來太空競爭做布局。
雖然太空上的競爭不像地面上的戰爭那樣充滿了硝煙,但是我們絕對不能置身事外,如果任由美國這樣發展下去,無論軍事、商業還是國家安全層面,我們都會受到影響。
反而我們應該抓緊時間踏入這波太空浪潮,在未來的發展中找到屬于我們的角色和定位。
太空領域不僅是經濟利益的競技場,更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一部分,馬斯克的星鏈不會只停留在商業應用上,等到發展完善之后,這套系統一定會被用于軍事領域。
這次馬斯克進入美國政府任職就是一個信號,雖然這次的嘗試結局并不太好,算是跟特朗普徹底鬧掰,但未來誰又會說得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