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足球界有一句話:換帥如換刀。在2026年世界杯預選賽失敗后,國足換帥了,但這一次換帥,并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希望,在0比3輸給韓國二隊或者三隊后,中國足球更讓人看不到希望,這球輸得更慘。
這一場比賽,依然有100多個球迷赴韓國看球,估計這群球迷沒有預料到國足會輸得這么慘,比賽結束后,國足球員到球迷前謝場,沒想到換來球迷的一陣謾罵。
中國還有一句老話說:他鄉遇知己,這算是人生四喜之一。中國人的習慣,在他鄉遇到了同鄉,那應該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群喜歡看球的人,一群老鄉,為了讓老鄉們看到足球比賽,這群老鄉出力流汗,腆著臉來謝謝老鄉賞光,沒有想到換來老鄉的一頓謾罵,這算怎么回事啊,讓外國人看到中國球迷的這種表演,真是丟人到國外了。
以中國球迷的思維,估計是認為這樣罵一陣子國足球員,國足球員就會知恥而后勇,就能把比賽打好。球迷們的這種思路,在平時的表現就是覺得國足球員們沒有上進心,沒有榮譽感等。
競技體育那是靠上進心來拼出來的嗎?從場面上看中國球員和韓國球員的體型,就看出來不是一個級別,從跑動的姿式就看出來中國球員不像是運動員,從踢出來的球看,韓國球員踢出去的球又快又直,而中國球員踢出去的球不但弧度大而且還不夠遠,慢悠悠地在空中飛一陣子,本來是絕對球權的,變成二分之一球權了。
很久就有人說,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不具備運動員身體條件的人到了場上踢球。因為在職業化之前,中國足球運動員大都是練田徑的,十四五歲了才開始踢球,球迷罵這些球員是田徑隊的,是頭球隊的。而職業化以后,中國人的孩子不是因為身體條件好才成為足球運動員了,也沒有身體的限制,只要花錢就能進足校學踢球,只要有經紀公司運作,就能上場踢比賽,就能進國足。
以前老是說國足年紀大,這一次換上來年輕一點的隊員,比如王鈺棟,生于2006年,18歲,在中超的進球數最多的國內球員,估計好多人對他進國足抱有很大希望,不過在這一場比賽中,王鈺棟打了79分鐘,一次射門都沒有。從資料上看,王鈺棟好在身高183厘米,超過了180厘米,這個身高還是可以的,要知道作為山東大漢隊的泰山隊還有三分之一球員身高不足180厘米。但是看體重呢?資料上說王鈺棟的體重是78公斤,不知道這個數字有沒有縮水,從這個身高和體重來講,還在合理的范圍內,但是78公斤的數字在上限了,如果再考慮到18歲的年齡,這個體重就超了很多了。
王鈺棟的身體條件從數字分析上就不是運動員級別,那幾個身高不到180厘米的,就不用說了,在當今中國人生活條件好,孩子普通長高的情況下,練足球項目的身高不到180厘米,這就不是運動員身體條件。看看現在圖片中這個佝僂腰的,與身邊的韓國球員比較一下,你認為中國的球員是運動員嗎?
聯賽前體測執行了多少年,球迷們就罵了多少年,2018年陳戌源要恢復“三從一大”,被球迷調侃罵了一陣子,認為是走回頭路,開倒車。如果不是這撥球員想盡了辦法成為國足,有很多球迷也認為自己也能當國足,要不然蘇超、村超能火起來,還被球迷認為能代替國足去踢國際比賽。
中國足球在職業化后退步到現在這個地步,媒體和球迷得負80%以上的責任,足球輿論被完全帶到溝里去了,如果是真球迷,這樣的足球賽不會有人看了,還有人跑到韓國看這一撥人踢比賽,沒踢贏就罵,稍有點好的表現就吹捧,這不是真球迷。
球員不具備運動員的身體條件,勉為其難去踢國際比賽,這些人費了自己的勁去練習,花了錢去參加比賽,從青訓時參加各種比賽就得交參賽費,國際上比賽輸球正常,到頭來被這群人罵,我怎么覺得是這些國足球員太冤枉了呢?
賣北京烤鴨的店一個接一個關門,九轉大腸被人說不好吃沒人吃,倒是地攤上麻辣湯火爆,地攤上的羊肉串火爆,市場就是這個行情,現在的國足這也正是中國社會的現狀,中國足球也是一路跟著球迷的希望走來的,最后說一句,這些罵人的,你是為了看球到球場的嗎?你會不會欣賞足球比賽的內在涵義?
足球比賽是精神文明的產品,中國人辦體育,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要求,只有中國人民的精神文明提高了,球迷看懂足球比賽的內涵了,中國足球才有提高的希望。否則的話,也別為國家隊操什么閑心,去看看熱鬧的中超就不錯了,蘇超和貴州的村超不也是看得津津有味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