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像兔子和烏龜賽跑里的那只烏龜,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激進但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
銷量反超理想只是表象,零跑22.17萬輛背后的殘酷真相是:中國新能源市場已進入“價格持續下探”階段。當13.3%的毛利率遇上1.3億虧損收窄,這家被戲稱為“半價理想”的造車新勢力,用十年走完傳統車企三十年路,卻仍困在規模魔咒里。
朱江明或許比誰都清楚,年銷50萬輛目標只是生死線,百萬級銷量才是決賽入場券。眼下這場勝利,不過是長跑途中暫時的領跑。
所以當友商們忙著用夸張的營銷話術爭奪眼球時,零跑選擇用一場干貨滿滿的全新C11上市發布會,展示了其全域自研的最新成果——全新C11攜800V高壓平臺、碳化硅電驅、激光雷達智駕系統等硬核配置登場。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配置全面升級的情況下,價格體系基本維持不變。這種“加量不加價”的策略背后,是零跑經過十年積累后,開始進入技術紅利釋放期的直觀體現。
C11改款,零跑技術體系的“成人禮”
作為零跑品牌四年未改款的標志性產品,C11的這次升級堪稱“脫胎換骨”。
在發布會后的專訪中,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曹力透露了一個細節:“今天我很想把競品的HUD參數打在屏幕上,但同事拉住了我...我們的亮度、清晰度都比現有車商都要好。”這番欲言又止的對比,折射出零跑對自研技術的自信。
這種自信有其底氣支撐。全新C11搭載的AR-HUD雖然顯示面積為60寸,小于競品的87寸,但實測亮度高出40%,在正午強光下依然清晰可見。更關鍵的是,這套系統實現了后視鏡影像投射和電影播放功能。“夏天最猛的陽光下,我們的HUD非常清晰,亮度足夠,細膩度也足夠,可以放電影。”朱江明在現場的演示讓不少媒體驚嘆。
這種技術突破不是偶然。零跑的研發團隊為HUD技術儲備了兩代產品,直到第三代才決定上車。“不能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自動化投入三年內必須收回成本,否則要商榷。”朱江明的這句話,道出了零跑技術研發的實用主義哲學。
值得注意的是,C11改款后純電版本占比飆升至80%,640km續航成為用戶首選。這一數據印證了朱江明的判斷:“新能源趨勢已經不可逆,就像微信代替短消息,電子支付代替信用卡。”在零跑的產品邏輯中,增程只是過渡方案,純電才是終局。
全域自研:從“人有我有”到“人無我有”
“能讓零跑產品款款都有競爭力,一夜之間換裝最先進裝備且成本可控,這是別人很少具備的能力。”朱江明口中的“一夜換裝”并非夸張。基于全域自研的LEAP3.0平臺,零跑在一年內完成了C10、C16到C11的全系升級,這種平臺化能力已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這種能力在成本控制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曹力給媒體算了一筆賬:“65%自研部件省去15%供應鏈毛利,競品同樣配置成本至少要加2萬,現實應賣20萬-25萬。”這正是零跑能夠“加量不加價”的底層邏輯——不是靠壓榨供應商,而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結構性降本。
用朱江明的話說:“不是跟供應商議價,議價永遠是有限的...要靠創新集成,原來三個零件變成一個就能省百分之多少。”
自研的邊界也在不斷拓展。從最初的三電系統,到現在的AR-HUD、座椅等部件,零跑形成了一套清晰的篩選標準:高附加值、技術成熟度高、成本收益比合理。正如朱江明所言:“不是誰都自己去制造,我們熬了十年,電池電驅部門從15年建立至今才形成體系能力。”
這種審慎擴張的策略取得了實效。朱江明透露:“零跑產品賣得好說明使得住、耐用,電驅和電池包這兩個自研部件幾乎是零故障。”在新能源車普遍受質量質疑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單尤為珍貴。
二次創業,從“活下來”到“活得好”
“戰爭才勝利,還在盈虧平衡線上...不能快速放量就可能又掉下去。”朱江明用戰爭比喻企業發展階段,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處境。上半年22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145%)固然亮眼,但要想實現全年50萬+目標,仍需持續突破。
這種突破需要雙線作戰。在國內市場,零跑正在優化渠道結構,減少商超店,聚焦汽車城4S店...讓投資人區域集中化;在海外,上半年2萬輛的出口量(占比9%)只是起點,朱江明表示要“聚焦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產品矩陣的完善同樣關鍵。ABCD平臺目前僅打出C/D兩張牌,按照規劃,今明兩年將密集推出新車型。“我們要打一個成功一個,讓每款產品成為那個價格區間的市場明星。”朱江明對產品力的要求簡單直接。
這種“明星戰略”已初見成效。C10改款后月訂單達1.5萬輛,其中50%用戶選擇激光雷達智駕版;C11二手車價保持在15萬+,形成新能源領域僅次于特斯拉的保值表現。用曹力的話說,就是以成本推算回來,把最大的讓利給到用戶,讓大家選擇每一款產品都是物超所值。
綜述
“談不上走到前面,只是說我能夠不被淘汰。”朱江明這句謙遜的表態背后,是零跑對汽車產業變革的深刻認知。當行業陷入價格戰泥潭時,零跑選擇用技術升級替代簡單降價,用全域自研構建護城河,用平臺化能力提升迭代效率。
這種長期主義正在獲得回報。從資本市場看,零跑股價從最低20多港元升至65港元,市值逼近千億港元;從產品層面看,“每個用戶對零跑的產品很難選擇,覺得哪一款都好,非常為難”已成為甜蜜的煩惱;從技術儲備看,艙駕一體芯片(8797)等下一代技術已箭在弦上。
正如朱江明所說:“零跑始終以工程師的文化,以自己的體系化能力,讓產品始終走在行業最前沿。”在新能源淘汰賽加速的今天,這種“技術派”打法或許正是穿越周期的關鍵。全新C11的上市,既是零跑對過去十年的總結,更是面向下一個十年的宣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