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水財經社 冰火
在累計套現逾7億、讓渡控制權之后,江蘇昆山這家色漿龍頭創始人的困局不降反升。
7月9日晚,世名科技(300522)公告,創始人呂仕銘3310萬股被深圳中院司法凍結三年,占其個人持股44.79%,占公司總股本超10%。
世名科技雖稱“無重大影響”卻對司法凍結緣由諱莫如深。這種模糊信披疊加公司毛利率連降五年、扣非凈利三連跌的基本面,讓市場對這場創始人流動性危機充滿擔憂。
一、創始人近半持股遭司法凍結
世名科技的名字,取自創始人呂仕銘的“仕銘”諧音,承載著呂仕銘、王敏夫婦二十余年的創業印記。
但如今,這位第一大股東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股權危機——近半數持股被司法凍結,且凍結方為深圳中院,這一跨地域司法動作往往暗示涉案背景可能較為復雜。
根據公告,此次凍結期限從2025 年7月7日至2028年7月 6日,長達3年的凍結期意味著呂仕銘的股權流動性將長期受限。
盡管世名科技公告強調“呂仕銘非控股股東及實控人,股份凍結不會導致控制權變更,不會對生產經營、治理構成重大影響”,但數據卻揭示另一重現實:呂仕銘目前持股22.92%,仍是公司第一大股東,此次被凍結股份占公司總股本10.26%,如此大規模的股權凍結,很難說對公司股權穩定性毫無沖擊。
更引發市場疑慮的是世名科技公告對核心信息的模糊處理。
對于凍結的具體緣由、涉案金額、糾紛類型等關鍵信息,公告僅以“司法凍結”四字帶過,既未說明是否涉及個人債務糾紛,也未提及是否與公司經營相關。這種“選擇性信披”反而加劇了市場的猜測。
二、流動性困境集中爆發
呂仕銘的股權危機早有征兆,此次司法凍結不過是流動性困境的集中爆發。回溯過往公告,這位創始人的“套現紓困” 軌跡清晰可見:
2023年12月,呂仕銘減持2965萬股,套現3.45億元;2024 年,以3.87億元轉讓3277萬股,并放棄對應表決權,將公司控制權讓渡給江蘇鋒暉新能源,至此近一年多,呂仕銘合計套現超7億元。
彼時公司在深交所問詢回復函曾披露,股權轉讓的核心目的是“協助呂仕銘債務紓困”,而江蘇鋒暉兩次出手,僅以不到 6.5億元就拿下世名科技實控權,外界普遍認為其抓住了呂仕銘急于償債的契機。
從股權質押到被迫讓渡控制權,再到如今近半持股遭司法凍結,呂仕銘的流動性危機已從市場行為蔓延至司法層面。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呂仕銘長期依賴股票質押融資,隨著股價波動和質押率調整,極易引發平倉風險或債務違約,進而觸發司法凍結。但由于公告未披露細節,不排除存在其他未曝光的法律糾紛,如合同違約、擔保連帶責任等。
值得玩味的是,呂仕銘曾是世名科技的靈魂人物,公司名稱與他的名字深度綁定。如今接連減持、讓渡控制權、股份遭凍結,這位創始人與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正漸行漸遠,背后的債務壓力究竟有多大,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三、基本面與股價詭異背離
就在創始人股權危機曝光的同一天,世名科技股價卻上演了詭異背離行情。
7月9日,公司股價高開后沖高回落,尾盤仍上漲3.25%,報15.59元/股,總市值突破50億元。而近兩日股價最高漲幅逾30%,換手率超40%,這樣的熱度與公司拉胯的基本面形成鮮明反差。
世名科技近期股價走勢日K線圖
財務數據顯示,世名科技的經營狀況正持續惡化:扣非凈利潤已連續3年下滑,2022年~2024年同比降幅分別為70.73%、14.47%、18.56%;2025年一季度更慘,營收、歸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三降”,同比跌幅分別達 6.89%、67.82%、70.8%。
毛利率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從2020 年的41.40% 一路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22.89%,五年多近乎“腰斬”,反映出公司核心產品競爭力持續弱化,在納米著色材料、功能納米分散體等領域的市場地位正受到極大的挑戰。
對于股價異動,市場人士認為是游資短期炒作而非基本面支撐。一方面,公司流通市值僅38億,便于游資撬動;另一方面,創始人股權凍結事件雖屬利空,但模糊的信披反而給了市場想象空間。
不過這種脫離基本面的炒作風險極高,一旦資金退潮,股價可能面臨大幅回調。
(全球市值研究機構深水財經社獨家發表,轉載引用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