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馬路上碎裂的路燈基座,扭曲變形的護欄,傾倒的信號燈桿……當刑事檢察官在一起交通肇事案卷中注意到這些細節時,一場守護公共安全的數字革命正悄然開啟。今年5月,平昌縣檢察院通過內部線索移送機制,將一起普通交通肇事案中暴露的公共設施受損隱患,轉化為公益訴訟監督切入點,并以此為起點,織起了一張交通安全“智慧防護網”。
1
公益訴訟亮劍:從個案漏洞到機制破題
“案卷顯示肇事車輛撞毀路燈及行道樹后,現場公共設施長達半年無人修復,但隱患背后暴露的是更深層的監管盲區。”辦案檢察官在實地踏勘時發現,缺失的不僅是幾盞路燈,更是設施修復、日常巡查的長效機制。檢察機關固定相關證據后,迅速向責任單位發出檢察建議,促成責任人李某某交納5萬余元專項修復資金,更換4套路燈模組、9個燈罩、18顆LED燈,補植5棵行道樹。同時,推動建立公安交警、住建、交通等多部門協作機制,形成“定期巡查+即時維護+公眾監督”的安全閉環。
整改前 整改后
2
數字基因萌發:辦案數據催生模型雛形
檢察建議發出3周后,肇事路口亮起嶄新LED路燈,補植的香樟樹苗已抽出嫩芽。但檢察官的思考并未停止——“如何讓每處破損設施都能被及時發現?”平昌縣檢察院在辦案過程中,同步收集了實地勘驗數據、責任主體信息、設施運維標準等上千條關鍵信息,通過分析研判,設計構建了全國首創的“交通設施損壞類案監督公益訴訟模型”創意。該模型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快速處理和分析,實現數據驅動的監督模式,能夠快速篩查出交通附屬設施損壞的線索,鎖定問題路段和設施,精準維護公共利益。該模型創意目前在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模型庫中尚未出現,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今年6月,在全市檢察機關數字檢察模型創意大賽中,該模型從28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三等獎,為全國檢察機關同類監督提供可復制、易推廣的“模板”。
3
下半篇文章:模型運用到長效治理
“模型不是終點,而是長效治理的起跑線。”平昌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張繼元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說。下一步平昌縣檢察院將認真做好下半篇文章,加快模型研發運用,同時選取山區公路、城市隧道、跨河大橋三類高風險場景開展實地驗證,讓這盞從肇事現場點亮的路燈,最終照亮公共安全治理的智慧之路。
轉自|平昌檢察
巴中檢察新媒體工作室出品
(2025年第121期)
聯系郵箱|2103609630@qq.com
了解檢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