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呼吁“同志”重歸主流,釋放了3個信號,社會風向變了!7月7日,在人民日報有這么一篇文章,名為《稱呼與風氣》。其主要的內容就是呼吁我們將傳統的“同志”這一稱呼回歸,這也釋放出了三個信號,是什么呢?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我們現在對很多稱呼都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就比如“美女”這些,原本是用來贊美的,而現在變成了對女性的泛指。而同志這一稱呼,其實也是上個世紀的產物,最早還是因為具有同樣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時,大家對于彼此的稱呼。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那個時候的“同志”這個稱呼也沒有指定性別,只要有一樣的志向,就是彼此的同志。
然而在后來時代的發展中,這一個稱呼也經歷的各種變遷,內涵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在1989年,當時香港的同性戀群體用起了這一稱呼,之后大家就不方便稱呼彼此為同志了,聽起來好像有什么別的意思。
而如今官媒此時呼吁讓這個稱呼重回社會,其實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就是想呼吁社會風氣回歸淳樸,現在其實不只是“同志”,還有“小姐”這些我們以前覺得很正常的稱呼都變得有了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含義。
所以,第一步我們應該把這些稱呼放回本來的意義當中,也就是說回歸當年的意義,同志就應該是彼此之間互相的一個稱呼,比如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尤其在不知道對方的姓名時,都可以稱呼彼此為同志。
第二層信號,就是呼吁團結。
這點其實不難發現,因為我們想最廣泛運用“同志”這一稱呼之時是哪個時代?
其實就是上世紀四十到八十年代之間,尤其是新中國成立的前期,一群有志之士聚在一起,他們喊彼此為同志。
而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民之間如鋼鐵般的凝聚力,而這個稱呼其實就是對彼此團結精神最快的喚醒。
尤其在這個年代,西方國家和美國的思想不斷侵入,其實越是這個時刻我們越應該團結。
所以,這一稱呼也可以時刻提醒我們彼此,我們擁有著一樣的信念。
還有第三層,其實也是消除對某些特定稱呼背后人群的歧視。
我們現在對別人喊一句“同志”,不僅是對方感到詫異,就連周圍都會傳來譏笑的聲音,這說明這個稱呼背后代表的這一部分人是特殊的。
所以官媒這種呼吁,也是想要將這種稱呼背后的歧視意味給消除,比如所有的年輕女性都可以被稱之為“小姐”,而不是別人想象中的特殊職業才是“小姐”。
當然,對于官媒的呼吁,很多人覺得稱呼變遷的背后也代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時候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個詞語背后就是會衍生出很多的意思。
其實這種思想并沒有錯,但是這些也要結合歷史來看,像我國本來就是一個極有歷史底蘊的國家,所以很多詞語是有極為深厚的內涵的。
就比如“先生”一詞,西方國家是對男性的泛指,而在我國先生并不是指向性別,而是有聲望的老師可以統稱為先生。
所以我們的稱呼還是應該回歸最初的意思,畢竟歷史的內涵不是每個地方都擁有的啊!
參考資料:
中國報道:人民日報:呼吁“同志”稱呼重歸主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