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耳鳴的原因,大概有三種:
1、因虛而鳴。就像肚子餓了會咕咕響一樣,耳朵也會響,肚子響是脾胃里面空虛了,耳朵響是腎精虧虛了,因為腎開竅于耳。
2、因實而鳴。耳朵里頭被氣機堵住,耳竅不通暢了,也會鳴響報警。
3、和脾胃有關。
《黃帝內經》里講,脾健則九竅清晰,反過來,脾病則九竅不利。耳竅是不是九竅之一?
脾胃最大的功能四個字就概括了,升清降濁。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把清陽升上去,胃把濁陰降下來,而頭面部的孔竅是最需要清陽之氣的,清陽升不上來,它會出問題;濁陰降不下去,它也會出問題。
濁陰是什么?無非就是一些痰濕水飲。而諸濕腫滿,又皆屬于脾。脾胃一旦受傷,吃進去的水谷精微變為氣血的就少,變為痰濕的就多,這些痰濕水飲紛紛往孔竅里鉆,堵在那里,時間久了,就會害病。
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是脫發,這是痰濕堵塞毛孔,導致氣血受阻,頭發就開始掉。有的人是健忘,記不住東西,上一秒想做的事情,下一秒就忘了,這是痰濕閉阻了心竅。
還有些人,他的表現就是耳鳴。就像一個空瓶子,灌了半瓶水進去,你背著它走路的時候,瓶子里的水搖搖晃晃,瓶水相撞,是不是就會發出聲響?中醫講,九竅要通,通則無病。所以耳竅它應該是很通暢的,既不能被氣機堵塞,也不能被痰濕堵塞,假如你的耳朵里有痰濕之邪,痰濕和耳竅相互碰撞,它也會發出聲響,耳鳴就出現了。
2
有一個治療痰濕耳鳴的小方子,只有三味藥,白術,澤瀉和石菖蒲。
其中,白術15克,澤瀉30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
白術和澤瀉,這兩味藥合起來叫澤瀉湯,也是《金匱要略》里的名方,張仲景用它來治療“支飲苦冒眩”,就是說,一個人身體里有痰濕水飲,老是頭暈,不清醒,就像烏云蔽日一樣,這種情況下,單用白術、澤瀉兩味藥就管用。
白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功效就是健脾祛濕。
首先,它能健脾。白術的藥性是往上走的,可以助脾氣上升,把脾胃的清陽之氣帶到頭面上去。其次,白術還是祛濕的高手,仲景很多祛濕的方子中都用到了白術,所以不管是脾胃虛弱還是痰濕困脾,都離不開它。
澤瀉長在水里面,可它的球根又白又圓,切開來又很干凈,給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覺,所以它能把水里面的陰邪俗氣都逼開。澤瀉利水濕以降濁陰,它的藥性是往下走的,可以把痰濕水飲通過下焦的小便排出去。古書上說,澤瀉,人服食后,感覺到能行水上,日行百里,身輕如燕。這是形容人體水濕清走后,那種輕松暢快的感覺。
白術和澤瀉是治水絕配,白術守住中焦,既能健脾,又能除濕;澤瀉在下焦,引水下行,使水氣不上逆。
石菖蒲是直接針對耳竅的,它是藥引子。就好像在你迷路的時候,為你找個帶路的人一樣。有了石菖蒲,這個方子就萬無一失了。
石菖蒲很香,葉子捏一捏香味很濃,所以它能往外透,能通九竅。你看芳香的東西聞過之后是不是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這就是它醒神開竅的作用。你可以把這個竅想象成一扇門,石菖蒲在這里就等于是把耳竅這扇門給打開,讓其他兩味藥的藥效更好的發揮,而且它本身又有一定的祛濕的作用,因為芳香化濕嘛,可以把痰濕水飲排出去,濁陰降下去,清陽升上來,就像杠桿那樣。這樣,耳竅就會變得靈敏許多。
這個方子藥味雖然比較少,但藥效卻一點兒也不差,只不過,它針對的癥狀比較單一,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耳鳴的同時又常常伴有頭昏頭重,胸悶氣短,這個方子就很適合。如果兼有其他問題,就要另當別論了。
(哲醫論壇——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聯系我們刪除:bflzyb
往期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