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麥
編輯 | 朱靜遠野
1
在點擊“查詢”按鈕前,領導剛剛通知我,讓我辦理一位同事的晉升手續。
那原本是沮喪的一天,為別人辦理一個又一個的晉升,自己卻肉眼可見要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干下去,怎么想都讓人提不起精神。
可就當我按下查詢按鈕的剎那,出乎意料的分數和名次印入眼簾,我整個人一下振奮了起來,我進入了南濱市公務員考試的面試!
我,一個大齡單身女性,在如今大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幾乎沒有跳槽的可能。而我報考的單位地處大灣區一線城市CBD,所在區GDP收入高于我所在的越州省所有區縣,工作內容的專業性與趣味性并具。更加難得的是,平日的工作還不是很忙,收入比我現在高出近50%,怎么看都是接替現在這份工作的絕佳選擇。
想起三月上午飛抵南濱時一邊喝著早茶一邊望著窗外的場景:饑腸轆轆的我吃著一塊煎得焦酥的蘿卜糕,感慨粵菜果然好吃。在全國大多數地區還處于早春的時節,窗外綠油油的樹木枝頭便已開滿紅色和白色大朵大朵的花。我幻想了一下生活中那的場景,周身都變得溫暖了起來。
更不用說,在如今卷生卷死的考公形式下,在數百人中考到第二名,更可以說明我是聰明的,是與眾不同的。信心陡增的我迫不及待地把這個消息分享給好朋友們,然而他們的反應卻讓我陷入沉思。
他們問我:“如果面試通過了,你去嗎?”
2
他們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我生活在臨江市,與南濱市不僅相隔甚遠,氣候、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作為無數文人墨客歌頌過的江南風景秀麗之地,不夸張的說,走到我辦公室的窗前,對著窗外的風景用手機拍一張照片,就是足以當桌面的旖旎風光。況我已到而立之年,在多數人的眼里,我現在的工作穩定、薪資尚可,應該在此安定下來了。
更何況,我報名的理由近乎可笑——我只是想練手,外加去南粵大地吃些好吃的。我只用了不到三周的時間準備了一下粵海省的特色題型,做了一套去年的真題就匆匆奔赴了考場,考完立馬飛奔到事先預定好的網紅餐廳。我不像是去考試的,更像是去旅游的。
可現在的工作讓我太不滿了。
雖然對外說我在臨江市工作,可我實際的工作地點位于臨江市郊,這里的人把去臨江主城叫“去臨江”,精準地表明了這里不屬于臨江市。雖然已撤縣設區,但這里仍然保有濃厚的“小縣城氛圍”。
這里離臨江主城有一個半小時地鐵的車程,入職之初,我還興致盎然地每個周末都坐地鐵進城。兩年后,我只覺得往返三小時的地鐵能把腰坐斷,休息日便只想在家躺到地老天荒。面對“小縣城”甚至還不如我老家的吃喝玩樂和科教文衛資源,我失望透頂,想走的心一日勝過一日。更不用說,工作單位極其糟糕的職場氛圍。
我所在的工作單位非常清閑,閑生是非,這也滋生了領導熱衷于酒文化,熱衷于好為人師的氛圍。領導的口頭禪是“沒有什么是一杯酒不能解決的”,并要求單位同事輪流坐莊,在休息日舉辦團建活動。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的我對此深惡痛絕。在被一次一次叫去談話后,忍無可忍的我對領導破口大罵,這才得到了可以游離在單位社交圈外的特權。
因為城市化水平不高,許多時刻一度讓我懷疑我是否穿越回了大清。單位的男同事口頭禪是“男人進廚房就是丟人”、“未婚女性不是處女就該死”。工作不到三年,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一個不落的找上了我。因此即便新的工作機會在千里之外的南濱,我也幾乎沒有猶豫——去!
3
南濱這么熱,不去也罷。
面試的前一天,風塵仆仆趕到南濱的我卻冒出了這樣的念頭。從下出租到走進賓館的門只有短短一小段路,卻讓我有了誤入蒸籠的錯覺。五月中旬,南濱的氣溫讓我在一秒鐘內便決定將計劃在面試后安排的游覽計劃全部取消。
運氣不佳地抽到1號,匆匆答完題后癱倒在候分室的椅子上。襯衣被雨水浸濕,空調一吹一陣發冷。心知自己答得不佳的我看著前方屏幕上滾動播放著的南濱城市宣傳片介紹著這個城市的傳統與現代,心中再次浮現出那個念頭:南濱的氣候這么糟糕,不去也罷。
自我覺察的神經卻早已窺破一切:不過是已經預料到自己考不上,給自己找心理安慰罷了。
準備面試的時間里,“i人屬性”成了我備考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并非是說我表現得畏畏縮縮或者是磕磕巴巴,而是作為一個不愛說話、言語極少的人,經常是我已經盡我所能絞盡腦汁在說了半天,一計時才發現只答了1分多鐘。內容不夠飽滿的問題到最后也沒有解決。臨上考場時,心知肚明自己準備不周。
于是另一種聲音在心里愈演愈烈:南濱的那份工作雖然好,可如果是臨江市區的相同單位就更好了。
查詢到成績的當天,這個念頭就在我心里若隱若現,此刻,繼續抓住些心理安慰的我把這個念頭無限放大:考不上正好,明年再報考臨江市區的同單位。畢竟,去南濱的顧慮也那么多。
我現在的工作穩定,薪資也不錯,最重要的是清閑,萬一到了南濱,工作忙起來我會不會后悔?
我在臨江有固定的朋友圈子,周末出游也罷、打卡網紅餐廳也罷,不愁約不到人,工作的煩惱也可以同時吐槽、釋放。南濱雖然是大城市,交新朋友不難,但我畢竟是i人,這一切對我而言會不會是很大的負擔?
在臨江,我有正在接觸、固定約會的曖昧對象,雖然一線城市對大齡單身女性的包容性更強,可重新尋找可能的結婚對象是不是耗時耗力?
南濱離家的距離陡然變遠,如果真去了,一到節假日,在不得不購買全價機票的時候,我會不會忍不住罵自己做了個愚蠢的決定?
晚上成績放榜,我果然沒有考上。想著以上的種種,我居然松了口氣。第二天飛回臨近后,我毫無懊惱的情緒,高高興興地約了小伙伴逛街買衣服了。
4
造化弄人,其實上述的猶豫,我已不是第一次經歷了。
口罩元年,在我剛開始接觸公務員考試的時候,我就經歷過這樣的兩難選擇。
那年,我結束了在上海一家公司月薪6500的工作,灰溜溜地回到老家。在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乏狼性的進取精神后,我將職業規劃轉向“穩定、幾乎沒有失業風險”的公務員。參照身邊同學的經驗,我選擇了巡考,報名了岱東、江東、越州、粵海四個省的考試。
口罩的新聞吸引了我過多的注意,加之為了防疫,考試推遲,在不知曉確切考試日期的情況下我開始得過且過得把考試拋諸腦后,最終直到考試開始前的一個月我才開始從零準備起行測申論。不出意外的,除了粵海的崗位意外進入面試,其余考試全軍覆沒。
一開始,我還停留在“我可真聰明,只復習了一個月就以往屆生的身份進入了副省級城市實權單位面試”的沾沾自喜中,直到選好了面試班,搭乘飛機在凌晨抵達南濱后,那種在巡考過程中始終縈繞周身的疲憊感才漸漸蔓延開:每次搭乘高鐵或飛機風塵仆仆得趕到考場旁的賓館住下,結束考試當天又奔赴車站天黑才能到家時,我都覺得自己如蠟燭將滅般油盡燈枯。列車上窗外的風景不斷倒退時,我忍著頭痛背誦時政常識。疲憊讓我在到家的那刻只想在床上躺到地老天荒。每到這個時候,心中都會升起一種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感受:家里是最好的。
進入面試班后,我方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班上除了我和一個瀟湘籍的女生外,其余人考的都是自己家鄉的崗位。而公務員職業一旦入職,流動性將極大受限:一年試用期內離職,禁考兩年。試用期通過后,則需工作滿5年才能正常辦理離職手續。未滿五年強行離職的,只能走辭退。辭退后將不能進入任何公職單位(包括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就職。
而因為國家機關的非營利性,在國家機關工作所習得的技能幾乎無法遷移至“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也就是說,如果去了粵海后不適應,辭職然后去企業的我將毫無競爭力,這也就意味著我一旦入職,基本意味著要在南濱呆一輩子。
而國家機關之間的調動、遴選也基本局限在本區、本省內,我的家鄉離粵海一千多公里,沒有背景的我根本無法“先進去,再調回來”。而不管是禁考2年,還是呆滿5年后辭職,都是快到而立之年的我無法承受的。
粵海省當年的公務員面試形式是“無領導小組”,在一次討論中,我的觀點和大家有所不同。小組中的同學建議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形成解決問題的標準。因為無法認同“多數的觀點”,我急脾氣上頭,在討論中與大家形成了類似爭吵的局面。練習結束后,老師提醒我正式考試中這樣的表現會是巨大的劣勢。或許是人在失落時最容易被激發出心中潛藏的脆弱。在面試班的幾日里同學們問起“你家在江東,也是經濟發達地區,為什么要到粵海來”時我心里隱約存在的猶豫此刻被放到了最大。我開始走神思考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會很難融入?我僅復習了一個月就進入了面試又好像給了我某種自信,覺得倘若明年我認真準備,就可以隨便選擇工作地點了。
在回家的飛機上,看著機艙內一張張寫著“異鄉”、“疲憊”的臉龐,我甚至因為即將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大哭了一場。面試前的幾天,不同于別人不停組隊練習,我每天做的一切便是聯系我所有在南濱讀大學的同學,詢問他們在南濱生活的體驗、是否適應。可一面我又覺得,他們的經驗參考性并沒那么強,畢竟讀大學,四年后就走了,而工作,要在那呆一輩子。
5
我沒有定居南濱的同學朋友,經過不完善的采訪調查,我發現留在南濱的外鄉人通常來自兩湖、江西等地,江浙滬人很少。在面試班與其他同學短暫的相處中,我也隱約感覺到粵海一些類似“多子多福”的觀念與我的三觀沖突較大。最糾結的那幾天,我甚至對父母大喊大叫,斥責他們只想把我盡快趕出去工作,絲毫不顧及我去工作能不能適應。最終我放棄了這次機會,并于次年上岸了臨近遠郊的一家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比起公務員,流動性強了許多。至少我所在的單位可以辭職,不會影響下一次考試,也可以在職報考其他事業單位或公務員。臨江對我而言也友好得多,離家相對近些,下午下班出發當晚高鐵便能抵達。我有很多做碼農的同學朋友在臨江工作,這也是我爸爸讀大學的城市。
最重要的,同屬“包郵區”,各種習慣、觀念相對而言不會有太強烈的沖突。
同年我還考上了老家的事業單位,且老家的事業單位先于臨江出結果。當時我非常煎熬,非常害怕一旦入職老家的事業單位,就要一輩子被困在老家。甚至去體檢時,看著老家設施破舊的醫院都仿佛預料到了萬一將來我得了大病會得不到好的治療。雖然即使入職也可以再考其他地區的公務員,但彼時因為口罩政策,公職人員出市管理相當嚴格,外出考試幾乎不可能。在臨江的事業單位出成績的第一時間,對大城市的向往便讓我不顧當天是休息日,第一時間打電話給老家的人社局,放棄了入職。
6
終于找到了離家不遠的大城市在編工作,年齡也臨近30大關。就連我的父母也覺得,我該就此安定下來了。可我卻不這么想,等待體檢時,工作地距離市中心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讓我想法又起:我無法接受在郊區生活,我向往的是博物館、藝術展、網紅餐廳俯拾皆是的城區。這份工作只是我的跳板。我要騎驢找馬,再考位于主城區的工作。
因此即便家人時常催促,并表示他們會全款支持,我從未打算在工作單位附近買房。好在觀望的過程中房價又下跌了百八十萬,變相省了一些錢。工作與休息之余,我從未因為“年齡大了、腦子不如年輕人了”之類的理由放棄學習。就連單位的領導同事也摸不透我的想法,一方面,他們覺得我不是當地人,可能會嫌棄“小地方”想走;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我年齡大了,應該折騰不動了。于是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我進入了今年南濱市公務員考試的面試。
到底過去了五年光陰,我比五年前膽小社恐的自己成長了一些。社交技能有所提升的我不再恐懼“一個人也不認識的他鄉”,轉而被“一線城市,CBD宇宙中心”所吸引。可又因為什么,在得知自己沒有考上時,我又好像松了口氣呢?
7
我想,這大概要從我的生長環境說起。
我出生在江東省山嵐市,一個在我離開家鄉后,每次自我介紹時都讓我頗感尷尬的地方。雖然是個小城,但因為地處江東,總給人一種“你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錯覺。雖然地處江東,但位于淮河以北,和大家對江東刻板印象中的“吳儂軟語,小橋流水”并不搭界。雖然和岱東省接壤,可與北方的豪爽大氣比起來,好像又差些意思。在我外出求學工作的時日里,每當被問到“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時,都覺得不知所措。
家鄉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但因為地處經濟大省,經濟發展水平如果放之全國,又能夠處于前列。在我年少時,曾一心想離開家鄉,到北上廣乃至國外見識更大的世界。但大學后,一度因抑郁喪失行動力和拼勁闖勁的我又時不時覺得,家鄉好像也沒那么差,是不是回去工作也是可以接受的?
對我影響更深的是我父母的態度。
我的祖輩就職于一所三線廠,一個因為支援邊疆政策而不斷搬遷,從東部搬到西部,從南方又搬到北方的國企大廠。我父親的童年也隨之顛沛流離,在三個城市度過。父親大學畢業后,原本分配到老家的體制內工作,受90年代“下海潮”的影響,先后到江南、嶺南的一些大城市工作過。也因為不是本地人的緣故,在指導我填報高考志愿時,絲毫沒有周圍大多數家長“盡量留在本省”“盡量不要出江浙滬”的想法。相反,因為我高考成績不佳,他希望我填報一些位于中西部,但綜合實力不錯的高校。大學后,離開家鄉,前往西部就讀的我開始陷入一種原生家庭與生長環境間的沖突。遠離我長大的地方,去遠方見識不同的世界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可身邊的同學留在省內,回家方便,生活習慣接近,似乎更舒適。
后來我抑郁發作,但遠在異鄉缺乏支持,屢次崩潰大哭卻連個躲起來的地方都沒有的時候,常常質疑我選擇遠離家鄉學校的正確性。
江東省的“內斗”又讓來自小城的人在選擇工作地時更加迷惑了。
對于多數人而言,如果有心出去闖一闖又不想有太大壓力,本省省會通常是不錯的選擇:離家不會太遠,同學朋友也多。但江東的情況又有所差異,因為“越靠近上海越富”的說法,存在認為“吳澤三城”強于省會的觀念。又有一種戲謔說法認為上海才是江東人的精神省會。加之省會企業的就業機會并不那么多,除了體制內外,就業的優勢似乎不大。
這讓本就猶豫的我更加猶豫了。
7
大學畢業后,受嚴重情緒問題困擾的我沒有馬上就業,從而有了大把時間去觀察家鄉的同齡人的就業城市。一部分人早早認清了現實,回到老家工作,但數量不多。如我所料,在省會工作的人數量也少。得益于我畢業時就業環境尚可,上海是被選擇最多的城市。金閶、臨江、鵬城也不少。除此之外,燕京、津海、南浦和省內其他城市也有少許人選擇。
年過三十,想要闖出一番天地的心氣早已消減。但生活在大城市的郊縣就目前而言是我無論如何是無法接受的。
在今年的公務員考試落下帷幕后,我潛入了越州一個事業單位在職考公務員的群,通過了解薪資待遇和工作強度,我最終把選崗范圍圈定在了臨江市和金閶市。我沒有想到自己會用漫長的畢業后10年的時光來選擇定居的城市。而世界是變化的,將來我的選擇會不會發生改變,誰又知道呢?
*文中地名為化名。
寫作手記
比想象中輕松的完成了這篇文章,一項只會寫線性敘事的我嘗試分析了一個因為一次意外“進面”而困擾我的問題。寫完后我的心理咨詢師問我有什么感受,我說沒有想象中寫完后的如釋重負,但我盡力了。這的確是我現階段思考后能呈現的全部,即便不完美。又或者,這世上便不存在什么完美的“合適定居地”。
報名三明治7月非虛構短故事!
時間
2025年7月16日-7月30日
費用
人民幣999元(老學員價:949元)
點擊報名!
虛構 Fiction
(中文,報名中,每月開展)
(英文,報名中,每月開展)
大師工作坊
(中/英文,報名中,2025/07)
(英文,進行中)
類型小說
(英文,已完結,2025/04)
非虛構 Non-Fiction
(中文,進行中,每月開展)
(英文,報名中,每月開展)
(英文,進行中,2025/03)
劇本 ScriptWriting
(中/英,敬請期待,2025/09)
詩歌 Poetry
里所詩歌工作坊(中文,敬請期待,2025/08)
(中文,2023)
每日書 Daily Writing Community
(中文,報名中,每月開展)
(中文,報名中,每月開展)
7月共寫班(中文,報名中,每月開展)
7月自由書寫班(中文,報名中,每月開展)
Daily Writing(英文,每季度開展)
線下活動 In-Person Events
寫作聚會(北京/上海,不定期舉行)
在地寫作
(2017,上海)
出版 Publishing
出版作品
文學經紀
合作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未讀、天津人民出版社、微信讀書……
新書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