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今年的高考結束了,家長也陸續給孩子填了志愿表,就等著收大學錄取通知書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選擇比努力重要”,曾經以為靠自己的雙手努力打拼,就可以拼出屬于自己的未來,但工作幾年后發現,一張高考志愿表,一份錄取通知書,真的會改變一個人未來十年的生活。
選擇在本省上大學,還是去外省上大學,差距不是一點點,而是天壤之別。
01
本省上大學,畢業好找工作;外省的,資源自理
本省上大學的同學,在學校里語言相通,好交流,好交友,而且畢業真的好找工作,因為本地資源更廣、更豐富嘛。
有的同學爸媽就在本省開公司,畢業直接就接手當老板了,還有的同學畢業后去本省親戚介紹的公司上班,穩定又輕松。
而去外省上大學的同學,四年功夫得自己摸清本市路線,哪條街有什么,哪個地方可以買什么,解決生活吃喝等基礎題目。
至于找工作,去外省上大學的同學,那就是一個小白,對外省公司的了解程度,大都不如本省同學。
很多就業方面的坑,一踩一個不吱聲,屬實避免不了,資源全部自理,家里人也是干著急,幫不上外省孩子的忙。
02
本省的回家是一眨眼,外省的回家是睡一天
本省的同學回家時間短,特別近的都不到一個小時,可以說是眨眼間就到家了,而且車票還很便宜,周末想回就回。
外省的同學回家之路比較漫長,綠皮車省錢能睡一天才到家,趕上逢年過節車票難搶。
幾部手機幾個同學幫忙搶,都不排除留宿舍住單間的可能。
工作后,離家的距離,更容易成為問題。
有的同學畢業后工作繁忙,車票難買,兜里錢少,不得不常年不回家。不是不想家,而是條件不允許回家看看啊!
03
本省上大學,有歸屬感;外省的,舉目無親
去外省上學,有的寶子們說有種“舉目無親”的感覺,一旦趕上在學校生病,比如重感冒、骨折,那叫一個遭罪。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全靠好心眼的老師同學幫忙,不然吃喝拉撒都成問題,就別說歸屬感了。
本省上大學,各個地方都熟悉一些,走哪里都很親近,融入生活快速自如,歸屬感很強。
熟人、熟風景多,不會有那種的漂泊感,遇事也可以跟家里人說一說,不怕家人擔心。
這些優勢外省的同學很難擁有。
尤其是工作后,一個人漂泊在外省,承受著壓力,擔著重擔,委屈又不能對外省的家人講,心情真的很容易壓抑了。
04
本省上大學,有專車;外省的,騎單車
大學時我表妹去的是外省學校,就算她家里爸爸開著一輛車,她也坐不上。
倒是一些家在省內的同學,有著四通八達的人際關系,七大姑八大姨的隔三差五就開車來看。
而在出行方面,她跟我說:她就像是一個苦行僧。
除非急事才打車,一般情況下都是共享單車,畢竟每個月生活費,爸媽給的不多。
那時候她就很羨慕本省上學的同學,有專車的感覺很高大上啊!關鍵是方便。
過年的時候,她還說我說:參加工作后,我不確定那份工作能做幾年,就沒買車,不然還得貸款,我也不想當車奴。單車成了她出行主力了,自我感覺身價一下低了許多,混的差的既視感。
05
選擇大于努力!有條件,盡量報省內大學
選擇對了,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否則,一步錯步步錯。所以,在去外省上大學之前,可要考慮清楚了,千萬要慎重選擇。
我有一個女同學,平時很討厭媽媽的嘮叨,就拼命想考省外大學。最后逃離出了媽媽的“魔爪”,卻沒有想象中的快樂,反而很后悔。
畢竟,在省內上學,偶爾還能吃到媽媽做的拿手菜,有媽媽幫忙安排一切。去了外省,連買被子這些瑣事都要自己做,她哭著說,太想媽媽了。
她媽媽確實很能干,連畢業后的工作早就安排妥了,據說花了錢找的關系,做足了鋪墊呢!結果,女兒一個逆反,報名了省外大學,都泡湯了。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選擇大于努力。
有些聰明的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經常會勸孩子,盡量報考省內大學。
但可惜的是,有些同學們有著“世界那么大,很想去看看”的情懷,難免不聽老人言,結果就是吃虧在工作后了。
有位網友說的好:如果你生活在大山里,出去看看,報考省外大學還值得。但如果你本身就在省內一二線城市,不妨報考個省內大學,畢業后也方便安居樂業,這樣直接贏在了起跑線上,真是沒什么不好啊!
互動話題:您支持孩子報考省外大學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