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扎堆赴港IPO。
作者 |信瀚
來源 |投資家(ID:touzijias)
北京正扎堆赴港IPO。
港股IPO節奏從6月提速以來,多家北京企業密集啟動上市動作。由百度元老創業獲高瓴、君聯等明星資本加持的海致科技,率先IPO遞表;隨后主打穩定幣概念的宇信科技,也宣布沖擊“A+H”雙重上市。剛剛過去的一周,因涉訴推遲的首鋼朗澤重啟招股;極智嘉科技成功登陸港交所,募資近27億港元,創下北京年內最大規模港股IPO;同日,北京通信企業訊眾通信亦成功上市,打破該領域在港股上市的稀缺局面,讓資本市場對“北京系企業”刮目相看。而就在這股熱潮中,有著350年歷史的老字號同仁堂也加快動作。
近日,據港交所披露,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醫養)第三次遞表沖刺主板IPO,繼續由中金公司獨家保薦。追溯時間線,這家由同仁堂集團孵化、聚焦“醫養結合”的中醫服務平臺,距離上一次申報剛好過去6個月。此前,公司曾分別于2024年6月28日和12月31日兩度嘗試上市,但均因招股書有效期屆滿未能推進。
如今,第三次遞表不僅是續上節奏的延續,更是一種“窗口期內不容中斷”的戰略堅持。若成功上市,它將成為同仁堂集團旗下第4家上市公司,與A股同仁堂、港股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并列。
只不過,這一次同仁堂不是靠安宮牛黃丸,而是靠它的“醫養版圖”。
一
老字號也開始擠進IPO。
過去提起港股IPO,外界的想象往往集中在互聯網、硬科技、新能源這些高增速、高估值的新經濟賽道,而如今,一個擁有350多年歷史的中醫藥老字號同仁堂,也開始頻繁出現在港交所的遞表名單中,顯然不只是“湊熱鬧”這么簡單。
事實上,這已經是同仁堂醫養第三次遞表港交所。第一次在2024年6月28日,第二次是12月31日,而最新的一次發生在6月30日,剛好踩在招股書失效的前一天,等于沒有間斷地持續沖刺了一整年,幾乎在資本窗口期開啟的每一階段,都牢牢盯住節點。
這種頻率,不像是一家“準備好了”的企業,更像是“不能不搶”的企業。背后的動因,和大多數人對老字號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同仁堂醫養并不是一家靠品牌溢價就能輕松盈利的公司,它的基本盤是線下中醫診所、互聯網醫院和部分養老資產,盈利能力相對薄弱,過去三年通過不斷并購,才實現從虧損到微利的轉變。
如果扣除一次性收入,公司全年凈利潤幾乎原地踏步。這意味著,一旦并購和資產騰挪的動作停下來,利潤就會隨之斷流。而同仁堂醫養并非個例,這類“舊勢力”擠進IPO窗口,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增長足夠亮眼,而是因為周期變化迫使它們,必須找一個更安全的位置站住腳。同仁堂醫養目前的負債率已升至45.2%,商譽高達2.63億元,占凈資產的37%,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愈發脆弱。
從整個港股市場來看,近兩年對中醫藥、醫療服務、養老等“慢生意”的容忍度確實有所上升,尤其在AI等高波動賽道持續內卷、一級市場回撤背景下,具備現金流基礎、有確定服務能力的傳統企業,反而被重新審視。同仁堂作為北京具有文化號召力的品牌之一,在資本市場擁有天然的情緒價值,而“醫養結合”又承接了人口老齡化、居民健康消費升級等多重邏輯。
這讓它的上市故事,具備一定的資本敘事空間。在這種微妙的窗口期中,如果再拖半年,公司可能不僅面臨招股書再次失效,更要面對并購成本提高、利率變化、港股政策調整等多重外部變量。
而對于一個老字號來說,這恰恰是它少有的高窗口期操作,因為下一次窗口,未必還能輪到它。
二
在“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之下,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別覆蓋中藥制造、現代中藥工業化和海外中成藥市場。從表面看,集團在資本市場的布局似乎已經足夠完整,甚至可以說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財務供血體系,但為什么還需要再推一塊醫養資產上市,且連續三次遞表,毫不松懈?
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還需不需要”,而在于“非上不可”。如果把整個集團看作一張中醫藥產業的資本拼圖,那么同仁堂醫養這一塊,就是原本缺失的服務端入口,而這個入口在新消費邏輯、人口結構全面變化的當下,已不僅是一個業務延伸,更是一種估值體系的重構工具。
同仁堂股份主攻藥品生產,是原始價值的資產平臺,同仁堂科技承擔中藥信息化與產業鏈延伸職能,而同仁堂國藥定位國際化出口,在收入和利潤貢獻上都已形成穩定支撐,相比之下,同仁堂醫養聚焦的卻是一種慢變量,即通過線下連鎖診所、中醫門診、互聯網醫院與養老服務機構,構建出的C端入口。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藥子公司,而更像是一個中醫場景的運營商。這也意味著它有望脫離原有的原料邏輯、批發邏輯,進入到以用戶粘性和服務頻次驅動的現金流體系。
同仁堂醫養近幾年頻繁通過收購擴張,2022年收購三溪堂,2024年又拿下承志堂與中和堂,截至目前已擁有12家自有營利性醫療機構與10家管理輸出型非營利醫療點,逐步建立起一個“中醫醫院+基層醫療+互聯網醫療”的三級分布網絡,業務模型已經雛形初現,但擴張速度越快,對資金的依賴就越強。
2024年全年營收11.75億元,雖看起來并不算小體量,卻仍需要通過資產出售、補貼、品牌授權等方式補血維穩,這對整體利潤表的可持續性構成了挑戰,而解決方案幾乎就是把它從集團體系中“剝離上市”,讓它成為一個有獨立融資能力的板塊,重新搭建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若能順利上市并打開資本空間,不但可以減輕集團母體的再投入壓力,也能將估值結構從“賣藥”拉向“賣服務”,為未來更長期的“醫+藥+養”協同創造操作空間。而資本市場也需要這樣一個被品牌背書、具有現實落地場景、同時又處于估值洼地的醫療服務資產。
三
為什么一定要現在上市?
答案其實很簡單,也很直接:缺錢對同仁堂醫養來說,這場IPO本質上不是水到渠成的資本擴張,而是一場不得不走的融資自救。
從財務層面看,公司過去三年雖然在賬面上實現了從虧損到盈利的切換,但這個“扭虧”的過程,更像是靠外力硬撐出來的結果。2022年公司還處在虧損狀態,凈利潤為-923萬元,到了2023年轉為盈利4263萬元,2024年進一步升至4620萬元,數字雖然在增長,但結構并不健康。
真正推動凈利潤增長的,并不是主營業務效率的提升,而是幾場關鍵收購和一次性資產處置的加持。比如,2022年公司通過收購三溪堂保健院及國藥館,實現并表收入近2億元,占總營收比重超20%,這成為當年扭虧的關鍵。
2024年又接連完成承志堂、中和堂的收購,帶來的并表效應,將營收穩定在11億以上。更關鍵的是,2024年公司通過出售石家莊同仁堂中醫院,一次性獲得1710萬元收益,這一數字占到了全年凈利潤的37%。如果扣除這部分“非經常性收益”,公司當年的凈利潤增長幾乎為零,甚至可能出現同比倒退。
這種靠“買”和“賣”拼湊出來的盈利模式,其實是一種脆弱的結構平衡。
與此同時,資本結構也在快速惡化。2021年,同仁堂醫養的負債率還不到10%,到了2024年已經攀升至45.2%。從穩健變得激進,只用了三年。商譽也在不斷堆積,截至2024年,公司賬面商譽高達2.63億元,占凈資產的比重達到37%,遠超業內普遍認為的30%安全線。這些商譽大多來源于前述幾個并購項目,意味著一旦并購標的業績承諾無法兌現,減值風險將直接沖擊利潤表。
正因如此,此次第三次遞表,不是簡單的“時機到了”,而是“窗口不能錯過”。當前港股對醫療服務企業的估值容忍度相對較高,監管節奏相對平穩,這對仍處在盈利初期、依賴外部融資擴張的同仁堂醫養而言,是一個難得的上市窗口期。
一旦錯過,再等下一個周期,公司面臨的將不僅是資本市場的冷淡,還有自身業務增長失速與償債壓力的同時爆發。從這個角度講,此時此刻,同仁堂醫養沒有太多選擇,它急需上市,不是因為準備好了,而是因為要撐下去。
未來,百年金字招牌能否在醫療服務領域,找到可持續的生存法則?答案可能決定中國老字號轉型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