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無數志愿軍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可就在這場戰爭中,卻出了一個讓人咬牙切齒的叛徒——谷中蛟。他因為一己私利,背叛戰友,直接害死了6700多名志愿軍戰士。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于1950年10月,當時美國帶著聯合國軍插手朝鮮戰爭,戰火都燒到了鴨綠江邊。新中國剛成立一年多,日子不好過,但為了保家衛國,還是派出了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軍一起對抗美軍。這場戰爭打得艱苦,志愿軍靠著小米加步槍,硬是跟裝備精良的美軍干了好幾年,愣是把敵人擋在了三八線以南。
谷中蛟就是在這場戰爭里冒出來的一個人物。他是湖南人,生于20世紀20年代,具體哪年哪月已經查不下了。家里窮得叮當響,父母是種地的農民,日子過得緊巴巴。村里有個老先生開私塾,教孩子們認字算數,谷中蛟小時候常去蹭課,學會了點基本的讀寫。這點文化底子,在那個年代算是個稀罕玩意兒,后來也成了他混飯吃的本錢。
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到處抓壯丁,谷中蛟被拉進了軍隊。憑著他會寫字,混了個指導員的差事,專門給士兵講講紀律啥的。他在國民黨軍隊里干得不算差,但也談不上啥忠誠,更多是為了糊口。
1949年,解放戰爭快結束時,他所在的部隊被解放軍打垮,他也成了俘虜。被俘后,谷中蛟被送去接受思想改造,表現得挺積極,寫筆記、回答問題樣樣不落人后。領導看他態度不錯,還有點文化,就把他編進了志愿軍,分配到第38軍114師340團當文化教員,軍銜是副排級。
在志愿軍里,谷中蛟干的是后勤活兒,教戰士們識字、講政治課,算是部隊里的“筆桿子”。他平時不用上前線,工作相對安全,日子過得還算舒坦。可這人骨子里沒啥信仰,參軍就是想找個出路,壓根兒沒打算為誰賣命。
谷中蛟叛變的事,得從1952年10月的白馬山戰役說起。那時候,抗美援朝已經打了兩年,雙方在朝鮮半島上你來我往,誰也不肯退。白馬山是個戰略要地,位于鐵原西北,地勢高,控制著周圍的通道。志愿軍第38軍接到命令,要拿下這個山頭,計劃用114師的340團和342團來個突然襲擊,把南朝鮮第9師第30團給收拾了。
谷中蛟本來在后方干得好好的,可他偏偏不安分。為了在領導面前刷存在感,他主動請纓要去前線參戰。估計他是想著嘴上說說漂亮話,領導也不會真讓他上戰場。可沒想到,這回領導當真了,直接把他塞進了突擊隊,準備讓他跟著一塊兒打白馬山。
這下谷中蛟慌了。他平時待在后方,頂多聽聽炮聲,哪見過真刀真槍的場面。加上10月初朝鮮天氣冷得要命,部隊棉衣還沒發下來,他穿著單薄的軍裝凍得直哆嗦,心里早就有了怨氣。他覺得組織對自己不公平,憑啥讓他這么個文化教員去送死。于是,恐懼加上不滿,谷中蛟動了叛變的念頭。
1952年10月3日凌晨,他瞅準機會跑了。那天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他摸著山路,躲過哨兵,一路跑到了南朝鮮軍的陣地。到了那兒,他舉起手就投降,把志愿軍的作戰計劃一股腦兒全抖了出來——啥時候進攻、兵力咋部署、主攻方向是哪兒,全交代得清清楚楚。
谷中蛟投降后,南朝鮮第9師師長金鐘五拿到了情報,馬上調整了部署。他們在白馬山上加固工事,布下地雷,還多設了機槍點。南朝鮮軍還找來美軍幫忙,從10月3日開始,美軍第五航空隊就對志愿軍的炮兵陣地狂轟濫炸,好多火炮被炸毀,志愿軍的火力支援一下就弱了。
10月5日,志愿軍這邊發現谷中蛟不見了,又看到南朝鮮軍那邊動靜不對。第38軍軍長江擁輝覺得不對勁,建議改改計劃,可上級指揮官王近山覺得沒啥大問題,堅持按原計劃打。結果,10月6日凌晨,340團一開打就撞上了硬釘子。南朝鮮軍早有準備,機槍火力猛得像下雨似的,志愿軍沖了幾次都沒沖上去,第一天就損失慘重。
10月7日,342團也上了,集中兵力攻395高地。這回志愿軍一度把南朝鮮第30團趕了下去,可沒多久,南朝鮮第28團帶著坦克和美軍炮火又反撲回來,把高地搶了回去。接下來的幾天,雙方都往白馬山扔兵力。
志愿軍這邊先后上了334團、339團,總共1.5萬人;南朝鮮軍也把第9師的28團、29團、30團全派上,總兵力1.8萬人。戰斗打得昏天黑地,高地來回易手好幾次。
志愿軍一共打了5.5萬發炮彈,想壓住對方,可南朝鮮軍有美軍撐腰,硬是扔了18.5萬發炮彈回來。美軍飛機還在天上扔炸彈和汽油彈,把山頭炸得啥都不剩。到了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了,志愿軍不得不從白馬山撤下來,這仗算是沒打贏。
據統計,志愿軍在這場戰役里傷亡了6700多人,南朝鮮軍傷亡9400多人。本來是場能速戰速決的奇襲,結果因為谷中蛟的叛變,成了拉鋸戰,6700多條命就這么沒了。
白馬山戰役沒打贏,對志愿軍第38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不過,這支部隊畢竟是“萬歲軍”,底子硬得很。雖然沒拿下高地,但他們硬生生拖住了南朝鮮軍的兵力,還讓對方傷亡更多,給其他戰線爭取了機會。
志愿軍戰士在戰斗里拼盡全力,也讓敵人見識了啥叫不怕死的精神。戰役后,志愿軍吸取教訓,加強了對文化教員這些非戰斗人員的管理,免得再出第二個谷中蛟。
南朝鮮軍這邊,把白馬山戰役當成個大勝利。第9師守住了高地,士氣一下就上來了。戰役后,他們得了個“白馬部隊”的稱號,連師徽都改成了白馬圖案。指揮這場仗的第9師參謀長樸正熙,后來還當上了韓國總統,白馬山也成了他吹噓的資本。南朝鮮軍戰后還在白馬山那兒修了紀念碑和博物館,把這場仗捧得高高的。
可對谷中蛟來說,他叛變帶來的后果就是讓6700多戰友白白送了命。他的名字在志愿軍里成了叛徒的代名詞,誰提起來都恨得牙癢癢。這場仗的失敗,也讓志愿軍高層反思了不少,怎么管人、怎么防叛變,都得好好想想。
谷中蛟叛變后,南朝鮮軍用完他的情報就把他扔一邊了。他們壓根兒瞧不上這種背叛自己人的家伙,用完就把他打發走了。沒多久,他被送到了臺灣,身上啥也沒帶,就一套破軍裝和一張身份證明。
到了臺灣,谷中蛟改名叫谷永煉,想把過去抹掉。他先在臺北郊區一家小廠子干活,靠著那點微薄的工資過日子。1971年,他跟一個當地女人結了婚,生了倆兒子一個閨女。家里條件一般,日子過得緊巴巴。因為他是叛徒出身,孩子們有時候還得受鄰居的白眼,日子過得沒啥滋味。
谷中蛟晚年身體不行了,咳嗽老不好,走路也費勁。他住在一間破公寓里,日子過得冷冷清清。2008年,他因為生病在臺灣去世,具體多大歲數不清楚。他死的時候,沒啥人知道,一個背叛了戰友的人,就這么默默走了。
谷中蛟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氣得跳腳。他一個文化教員,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叛變,害得6700多戰友沒了命。戰場上,志愿軍戰士拼死拼活,他倒好,一跑了之,把戰友的命當草芥。他叛變后也沒撈著啥好,到了臺灣還是個窮光蛋,最后病死,連個念想他的人都沒有。
這家伙的故事,告訴咱們一個道理:做人得有底線,忠誠不是說著玩兒的。抗美援朝那幫戰士,條件再苦也沒退縮,可谷中蛟呢?怕死怕苦就跑了,咋對得起那些犧牲的戰友。他的下場也夠慘,背了一輩子罵名,死了都沒人理。這就是叛徒的下場,歷史不會放過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