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看到的月亮,其實只有“半張臉”——由于潮汐鎖定,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終蒙著神秘面紗。
直到近年,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從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帶回1935.3克月壤,人類才第一次親手觸摸到這片“未知領域”的巖石。這些看似普通的月壤,竟藏著顛覆認知的月球往事!
月背“傷疤”里的億年往事: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前世今生
嫦娥六號的采樣點選在月球最古老、最深、最大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SPA)。
這個直徑2500公里的“超級傷疤”,形成于約42.5億年前,當時一顆巨大天體撞擊月球,釋放的能量相當于萬億顆原子彈爆炸。但這場“宇宙級車禍”如何影響月球內部結構?此前無人能解。
隨著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IGG)、國家天文臺(NAOC)等團隊對月壤的深入分析,四篇發表于《自然》雜志的封面論文,終于揭開了月背的“隱藏劇本”。
四大發現:月球背面比想象中更“不安分”
1.火山活動:持續14億年的“地火表演”
科學家在月壤中發現了兩期火山活動的證據:一期在42億年前,另一期在28億年前。
這意味著,月球背面的火山“噴發季”至少持續了14億年,比之前認為的時間長得多!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突然“復活”,打破了我們對月球“冷卻后不再活躍”的固有印象。
2.磁場“復活”:月核發電機的“間歇性工作”
月球曾有過強大的磁場,但傳統觀點認為它在35億年前就逐漸消失。
然而,對月壤中玄武巖碎屑的古地磁測量顯示,28億年前月球磁場竟出現“反彈”。這說明,產生磁場的“月核發電機”可能并非持續衰減,而是像一盞忽明忽暗的燈,經歷過多次“開關”。
3.水的“偏心”:月幔里的“旱澇不均”
對比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幔(月球中間層),科學家發現背面月幔的水含量遠低于正面。這意味著,月球內部的揮發性元素(如水、硫等)分布并不均勻——原本以為“對稱”的月球,連“喝水”都有“偏科”!
4.月幔“瘦身”:撞擊帶來的“深度改造”
月壤中的玄武巖顯示,其源區月幔是“極度虧損”的——可能是原始月幔本就“貧瘠”,或是大撞擊導致大量物質被“抽離”。這說明,類似SPA這樣的巨型撞擊,不僅在月球表面留疤,更深刻重塑了其內部結構。
嫦娥六號:解鎖月球的“關鍵鑰匙”
從2024年5月發射到6月返回,嫦娥六號不僅完成了人類首次月背采樣,更用這些“月背快遞”為科學家提供了“時間膠囊”。通過分析月壤的物理、礦物和化學特征,團隊不僅確認了SPA的形成時間,還將月背火山活動與“虧損月幔”直接關聯,為研究太陽系早期撞擊事件提供了關鍵參照。
這些發現不僅讓我們更懂月球,更像一把鑰匙,幫我們打開了“行星如何形成與演化”的新視角——畢竟,月球是地球的“太空鄰居”,它的故事里,藏著太多地球的過去。
月球背面的這些秘密,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個?
是火山“超長待機”,還是磁場“復活”?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聊聊你心中的“月球冷知識”~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意思,不妨分享給身邊的“太空迷”,一起解鎖更多宇宙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