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窩囊三件套”爆火背后。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景區
01
這兩天,我去山東臨沂看望了一個老朋友老譚。
老譚是當地文旅部門的負責人,說起他們最近費縣新上線的一個“窩囊版”漂流,神秘兮兮地給我賣了個關子:“熙少,你一定沒玩過,來體驗一下吧!”
雖然這項目光聽名字就有點打擊自尊心,但人到中年,我還是沒忍住問他一句:“這真的不危險吧?”
他沒多解釋,只說:“兄弟,你對漂流有陰影是吧?放心,這個不一樣。”
那天上午,陽光很好,溫涼河的水面看起來平靜得像一面鏡子。
我換好救生衣,站在淺灘邊,工作人員拿著小喇叭喊:“等下自己慢慢躺下,放松就行,不用手劃,不用擔心翻。”
我有點不自在:“就……躺下是嗎?”
他點點頭:“對,隨波逐流。”
我心里嘀咕:這算漂流嗎?跟我想象中的刺激水戰一點都不沾邊,更像水上世界里的懶人河。
可等真躺下去,水面微涼,腦袋被輕輕托著,耳朵里全是水聲,頭頂是白云飄過,心臟那種必須馬上干點什么的緊張感,忽然被洗掉了一半。
頭幾分鐘我還想掙扎著找點刺激感,但越漂越覺得輕松就挺好。
等漂完上岸,我刷手機才發現,社交媒體上關于“窩囊版”漂流的短視頻已經有好幾百萬播放量。
有人在評論區調侃:“像古代棄嬰一樣被放生。”還有人說:“這太適合我了,‘又菜又愛玩’的理想狀態。”
后來,我才知道,這種“窩囊版”漂流不是個例。
廣西桂林貓兒山、浙江安吉龍出沒大峽谷都在推類似項目,只要有一條不湍急的河,就能開發出一條“平躺漂流線”,安全員時刻盯著,水深不會過膝,甚至連漂完以后都有姜茶可以驅寒。
這年頭,無奇不有,除了漂流,蹦極也出了“窩囊版”。
浙江云上草原景區原來的蹦極項目,跳臺有幾十米高,站上去就心跳加速。
后來改成“減速下落”,那根綁在腳上的繩索,不再猛地把你往下拽,而是先讓你感受到一點點失重,再平穩落下。
從前,蹦極是勇敢者游戲,現在,它變成了可以拍視頻打卡的溫和挑戰。
去年,這個“窩囊版”蹦極推出后,暑期客流翻了五六倍。有游客干脆蹦了四五次:“反正不嚇人,拍出來效果也好。”
再往上數,浙江神仙居、天嶼山的網紅登山電梯,同樣是“窩囊版”爬山的代表作,一步不爬,也能一覽眾山小。
社交媒體上,不乏有網友評論,與其說這是旅游,倒不如說是在復讀機式打卡,但獲得更多點贊的卻是,“這恰恰是最舒服的選擇。”
原來,很多年輕人早就不把旅游當作體力競技了。
02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窩囊版”漂流、蹦極這些項目都會笑:“這算漂流?不就是在水里泡澡嗎?”、“蹦極要慢慢放下去,還叫什么蹦極?”
笑歸笑,利山澗、云上草原這些景區老板大概也不會跟你爭。
他們只會看一件事:有多少人愿意買單?
我這幾年跑了國內不下三位數的5A、4A景區,發現一個簡單卻扎心的事實:
刺激項目永遠是一小部分人的愛好,安全、簡單、好拍照才是絕大多數人的偏好。
但以前,我們的景區經營者習慣把這兩撥人混在一起,結果想刺激的人嫌太假,想輕松的人嫌太累。
不管怎么平衡,注定有人失望。
但這些年抖音、小紅書的爆發,改變了生意邏輯。
人們開始用十幾秒決定一次旅游消費,看見別人漂流,看上去很輕松,水面很平,拍出來很美,“行,這我也能去。”
你以為社交媒體只是幫景區打廣告,其實它干的最大一件事是把所有旅游體驗重新拆分成鏡頭里的畫面。
就像浙江云上草原的“窩囊版”蹦極,從項目改造到營銷文案,全都圍繞這一條主線,讓恐高的人也敢來,來了也能分享。
看起來就很安全,實際上一點也不危險,結束以后還能發個證書、掛個勛章,再配個“打卡成功”的話題,齊活。
有人說這是把極限體驗“降維打擊”。
當你認為蹦極必須極限挑戰,它卻悄悄給你一個低速下墜,再把恐懼壓縮在最短一秒里,然后迅速切換成一段平緩的擺拍時間。
最后一落地,工作人員遞上證書:“您完成挑戰了。”其實你心里的滿足感,絲毫不比傳統蹦極少,因為該裝的X全讓你裝到了。
這就是景區最聰明的地方,壓根不再糾結過程是不是正統,只要能把參與人群做大,票房、流量、復購率都會跟著走高。
有一次,我跟一位重慶的資深景區運營經理聊天,他和我說:“傳統蹦極一年也就幾千人來,“窩囊版”蹦極一個暑假能來幾萬人。”
我問:“游客就不怕被人笑話嗎?”
他搖頭:“你來都來了,拍也拍了,你不說他不說,誰知道啊?先體驗一次,下次沒準就敢整真的。”
別小看這件事,在同質化嚴重的中國旅游市場,這種精準滿足恐懼、滿足虛榮、滿足分享的能力,正是中國景區最頂流的生意。
03
在回京的高鐵上,我想起了一些曾經在國外的旅游體驗。
去年4月,我和幾個朋友行走在西班牙北部的圣地亞哥之路上,5天急行軍走了150公里,完成了這段歐洲中世紀天主教徒必走的“朝圣之路”。
身邊的出租車一輛輛過,但我們就是按照那個藍底黃色貝殼標志,拄個登山杖一步步走,沒有任何替代方案,走到腿軟,腳底起泡為止。
那時候我覺得,這才是旅行應有的樣子,靠雙腳丈量每一米,用體力和意志換一張站在終點圣地亞哥大教堂前獨一無二的風景。
徒步終點,西班牙圣地亞哥大教堂合影/旅界實拍
可今天,當我在利山澗漂完那幾百米的“窩囊漂流”,看著同行的人舒舒服服上岸,大家臉上都帶著松弛的表情,我忽然有點動搖了。
也許,這不是什么退步,只是旅游消費的進化終于走到了今天。
你想要什么樣的旅行,景區就給你什么樣的產品,極簡主義的野性留給冒險者,精細化的情緒套餐留給想放松的人。
說白了,這幾年,國內很多景區都在做一件事,把曾經只有極少數人能消費的體驗,拆分成一份份不同門檻的產品。
從貴州的“西天取經式漂流”到中年人的“躺平漂流”,從重慶以奧陶紀為代表的“垂直自由落體”到年輕人的“緩降蹦極”,背后不外乎如此。
不把游客當成一個理想化的探險家,而是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底線。
所以,“窩囊版旅游”背后是一次極致的中國旅游產品分層,把“刺激型消費者”和“觀光型消費者”徹底分開,各自有各自的賽道,各自有各自的票房。
也許這就是“窩囊旅游”最厲害的地方:它把過去那些非黑即白的標準,拆成了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一小塊。
有人追求腎上腺素,有人只想在朋友圈里留個紀念,都可以被同一個項目溫柔接住。
而在歐洲的大多數自然景區,政府往往不愿意這么做,他們更在意保持原生態的神圣感,哪怕這會勸退大多數游客,但給山岳景區修路是不可能修的,滿地亂石頭上畫個紅油漆箭頭就算盡到了義務。
這完全是兩種文化體系下的景區敘事,它們都存在,也都合理,是對游客參與感的不同定義。
只不過,在中國,過去旅行是體力活,是必須流汗、必須戰勝自己的事情,但在當下,越來越多、越來越累的人們更在意是不是能夠在舒服的狀態里,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而從游客角度來說,只要在那一刻你覺得值,就足夠了。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窩囊版旅游”火了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