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拍品名稱:齊白石 耊根 鏡心
作者:齊白石
尺寸:34×33cm
估價:RMB1,800,000-2,200,000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鏡心
題識:耊根四歲時求,九二翁畫于夜燈。
鈐印:齊大
著錄:1.《齊白石全集》(第五卷),圖94,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
2.《張宗憲珍藏近現代書畫》,圖版99,香港蘇富比。
出版:《齊白石畫集》,1959年。
拍品描述:齊白石流傳于世的作品當中,以花鳥畫最多,山水畫次之,人物畫則并不多見,尤其是人物小品更是難得一觀。此作便是白石老人人物小品畫的精心之作。畫中人物為男孩,畫的是齊良未四歲時。
▲幼時的齊良末和父親齊白石合影照片
▲幼時的齊良末和母親胡寶珠和姐姐齊良芷(站立著)合影照片
齊白石《耊根》鏡心:一位九旬父親的深情筆觸
齊白石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的巨匠,其作品歷來備受矚目。在眾多花鳥、山水題材之外,他的人物畫尤為稀見,而《耊根》鏡心作為他為幼子齊良末創作的人物小品,不僅展現了大師晚年的人物畫造詣,更承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情緣。這件34×33cm的設色紙本鏡心,題識"耊根四歲時求,九二翁畫于夜燈",鈐印"齊大",是齊白石92歲高齡時為四歲幼子所作,估價高達180-220萬元人民幣,堪稱齊白石人物畫中的精品。
畫作背景與藝術價值
《耊根》鏡心創作于齊白石藝術生涯的晚期,這一時期他的繪畫技法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作為齊白石人物畫中的罕見小品,此作具有多重價值:
題材稀缺性:齊白石傳世作品中,花鳥畫占比最多,山水畫次之,人物畫最為少見。據藝術市場統計,齊白石人物畫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頻率不足其作品總量的5%,而人物小品更是鳳毛麟角。《耊根》鏡心作為齊白石晚年人物畫的代表,填補了研究者對其人物畫研究的空白。
技法特點:畫面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一個四歲男孩的形象,筆墨凝練而富有童趣。齊白石晚年人物畫往往筆法老辣,造型夸張卻不失神韻,這幅為幼子所作的作品更顯溫情。畫中男孩形象與齊白石常見的漁翁、仕女等人物題材截然不同,展現了藝術家對兒童神態的精準把握。
情感價值:作品題識"耊根四歲時求"表明這是應幼子請求而作,"九二翁畫于夜燈"則揭示了92歲高齡的齊白石在燈下為愛子作畫的場景,字里行間流露出晚年得子的喜悅與舐犢情深。這種帶有強烈個人情感色彩的作品在齊白石藝術中極為珍貴。
齊良末與《耊根》的淵源
齊良末(1938-)是齊白石與繼室胡寶珠所生的幼子,字紀牛,號耋根。他出生時齊白石已75歲高齡,因此得名"良末",意為最后一個孩子。齊白石在日記中記載:"二十六日寅時,鐘表乃三點二十一分也,生一子,名曰良末,字紀牛,號耋根。"在齊良末的命冊上,齊白石還批注:"字以紀牛者,牛,丑也,謂丁丑年(1937年)懷胎也。"
作為齊白石晚年所得之子,齊良末自幼備受寵愛,跟隨父親學習繪畫,主攻山水、人物、花卉,追求齊派風格。齊白石不僅親自為他作畫,還專門為他刻制了"紀牛長壽"印章,足見對其疼愛之深。《耊根》鏡心正是這種父子情感的見證,畫中男孩就是四歲時的齊良末。
齊良末后來成為中國畫研究會會員、北京書畫研究會會員,雖身有殘疾(北京殘疾人協會顧問),但始終堅持藝術創作,其作品如《群蝦圖》鏡心(69×45cm)在2011年北京金澤拍賣會上亮相,估價4000-6000元人民幣,延續了齊派藝術風格。
藝術市場中的齊白石人物畫
齊白石人物畫在藝術市場上一直保持高位運行,且呈現穩定上升趨勢:
- 《讀書圖》立軸(91×48.5cm):描繪道士讀書情景,在北京保利2018年秋拍中以2398萬港元(約2501萬元人民幣)成交,遠超估價1395萬港元。
- 《送學圖》:表現齊白石送子入學場景,具有自傳性質,反映了藝術家對子女教育的開明態度。
- 《盜甕圖》:1930年作人物冊頁之一,展現了齊白石人物畫的幽默風格。
相比之下,《耊根》鏡心雖然尺寸較小(34×33cm),但作為齊白石為愛子所作的人物精品,且有著錄于《齊白石全集》(第五卷,圖94)和《張宗憲珍藏近現代書畫》(圖版99)的傳承記錄,180-220萬元人民幣的估價符合其藝術與歷史價值。
作品流傳與著錄情況
《耊根》鏡心的流傳有序,具有完整的著錄出版記錄:
- 《齊白石全集》第五卷(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圖94,這是齊白石作品最權威的全集之一,由專業機構編纂,確保了作品的真實性。
- 《張宗憲珍藏近現代書畫》(香港蘇富比出版):圖版99,張宗憲是著名收藏家,其珍藏集為藝術品市場的重要參考。
- 《齊白石畫集》(1959年出版):早期權威出版物,增加了作品的歷史價值。
這種多層次的出版著錄,為《耊根》鏡心的真偽鑒定提供了堅實依據,也是其市場價值的重要支撐。作品曾為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珍藏,后流入拍賣市場,傳承脈絡清晰。
齊白石晚年人物畫風格
《耊根》鏡心體現了齊白石晚年人物畫的典型特征:
造型簡練夸張:齊白石晚年人物畫脫胎于早年細致的工筆人物,轉向大寫意風格。畫中兒童形象雖只用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頭部比例稍大,符合兒童特征,也體現了齊白石"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理念。
筆墨老辣生動:九十二歲高齡的齊白石筆力雄渾,線條流暢肯定,墨色濃淡相宜。畫面雖小,卻展現了大師舉重若輕的筆墨功力。
題材生活化:與早期神仙人物不同,齊白石晚年常畫身邊親人,《耊根》鏡心就是典型代表。這類作品充滿生活情趣,比他的花鳥畫更直接地反映了藝術家的家庭生活和內心情感。
題跋與畫面的和諧:題識"耊根四歲時求,九二翁畫于夜燈"不僅交代了創作背景,其書法風格也與畫面筆調一致,形成統一的藝術效果。鈐印"齊大"是齊白石常用印之一,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
文化內涵與情感表達
《耊根》鏡心超越了普通的人物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老來得子的喜悅:齊白石75歲得子,對齊良末寵愛有加。畫中四歲幼子的天真形象,寄托了晚年藝術家對生命延續的欣慰。這種情感在齊白石日記和題跋中多有流露,如為齊良末刻"紀牛長壽"印,表達了對幼子健康成長的期盼。
傳統父子關系的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愛往往含蓄深沉。齊白石通過繪畫表達對幼子的愛,這種"舐犢情深,發乎毫端"的情感表達,在近代藝術家中頗為罕見。
藝術傳承的象征:齊良末自幼隨父學畫,成為齊派藝術的重要傳人。《耊根》鏡心不僅是父愛的見證,也象征著藝術精神的傳承。齊白石通過這幅畫,無形中將藝術火炬傳遞給了下一代。
文人畫傳統的延續:將日常生活場景藝術化,是文人畫的重要傳統。《耊根》鏡心記錄了父子間的溫馨時刻,延續了文人畫"以藝載道"的傳統,賦予普通生活場景以藝術永恒性。
總結
齊白石《耊根》鏡心是一件集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情感價值于一身的珍品。作為齊白石晚年為幼子所作的人物小品,它展現了大師人物畫的精湛技藝,記錄了一段感人的父子情緣,也反映了藝術家晚年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作品尺寸雖小,卻蘊含豐富;題材雖簡,卻意味深長。
在藝術市場上,這類具有明確著錄、清晰流傳且情感深厚的齊白石人物小品一直備受追捧。《耊根》鏡心180-220萬元人民幣的估價,既反映了其藝術價值,也體現了市場對這類稀缺題材的認可。對于收藏家而言,這不僅是投資齊白石藝術的機會,更是擁有一段美術史佳話的契機;對于研究者而言,這件作品為了解齊白石晚年藝術風格和家庭生活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對于普通觀眾而言,畫中流露的親情則跨越時空,引發共鳴。
正如齊白石書畫院院長齊良芷弟子湯發周所評:"舐犢情深,發乎毫端!平淡中亦能生出趣來。"《耊根》鏡心正是這樣一幅于平淡中見真情、于簡練中見功力的藝術杰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