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巴黎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傳來重磅喜訊——“西夏陵”,這座沉睡在賀蘭山腳下的神秘帝王陵園,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近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座帝陵與271處陪葬墓靜靜矗立,5.03公頃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景觀,見證著11至13世紀寧夏平原的風云變幻。但關于它,你或許還有太多疑問:為何《二十四史》中沒有它的身影?它憑什么能入選世界遺產?多元文化交融在它身上如何體現?
別急,今天中午12:00東方衛視《中國考古報道-連麥探古》特邀四位“西夏通”: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劍,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杜建錄,以及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原副主任王昌豐,帶你解鎖"西夏陵"的千年密碼!
壹
它憑這兩條“硬標準”征服世界
作為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一開口就直擊核心:“‘西夏陵’屬于考古遺址,能入選,靠的是符合兩條世界遺產規定。”
一條是“交流價值”:“西夏陵”像一部立體史書,清晰展現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交往與交融。從陵寢制度到建筑細節,處處可見中原文化與黨項族特色的碰撞。
另一條是“歷史見證價值”:對中華文明而言,它非常形象和生動地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特性;對世界而言,它填補了11至13世紀寧夏平原周邊200年的歷史空白。
而申遺路上最大的挑戰?陳同濱坦言:“《二十四史》里沒有西夏史,我們只能從考古遺址中去分析、去解讀,‘破譯’歷史。”
貳
它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十字路口”
“‘西夏陵’的價值,藏在農耕與游牧的交匯處。”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杜建錄院長一語點出了西夏的獨特地位。
作為絲綢之路中段的核心區域,西夏境內不僅有黨項人、漢人、吐蕃人、回鶻人往來貿易,更將中原文化“本土化”:
- 儒家的文化是西夏主流的政治文化,核心文化,以儒治國;
- 科舉考的是儒經,只是用西夏文書寫;
- 西夏文創制以后,漢文、漢語一直是作為西夏的通用語言。
“西夏這個政權存在多民族政權,是多種文化匯聚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見證,所以把它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非常有意義”杜建錄說。
叁
考古發掘,讓“失語”的西夏“開口說話”
“西夏滅亡后,陵區曾遭嚴重破壞,盜掘、風化讓不少遺存面目全非。”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原副主任王昌豐,用數十年親歷講述考古的艱辛。
但兩次重大發掘,讓西夏與中原的羈絆浮出水面:
- 三號陵出土的“迦陵頻伽”(妙音鳥)構件,與佛教有密切的聯系;
- 一米五以上的巨型鴟吻,比宋遼同期同類構件更大,既承中原建筑傳統,又藏黨項傳統文化的一些習俗。
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西夏與中原‘雙向奔赴’的活歷史。
肆
用“最小干預”讓千年遺址“活”起來
如何讓觀眾看懂這座“殘缺的美”?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劍分享了“西夏陵”遺址公園展示的巧思。
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團隊玩出了新花樣:
- 站在玻璃板后看復原圖,一秒“穿越”回西夏宮殿;
- 鋼絲網編織的“坍塌屋頂”,用藝術感還原歷史滄桑;
希望通過現場的一個氛圍的營造,讓觀眾更好地去理解當時西夏建筑到底是長成什么樣的。
從文字史料匱乏之困,到考古發掘的點滴實證;從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到“最小干預”的保護創新——“西夏陵”的故事,遠不止“入選世界遺產”這么簡單。
四位專家還揭秘了哪些“西夏陵”的“冷知識”?申遺成功后,它的保護與利用又將走向何方?
鎖定東方衛視《中國考古報道》,一起讀懂這座“被遺忘的王朝”留給世界的文明答卷!
關注《中國考古報道》
帶你領略更多考古奇跡
共同見證歷史的輝煌與傳承
全國首檔考古文博類融媒新聞專欄 《中國考古報道》 東方衛視 每周六12:00播出 -文明探源看東方-
這里是上海,這里是東方衛視。
更多精彩 強勢關注
\亞洲首檔跨國歌手文化交流節目\
亞洲新聲
東方衛視 每周日21:00播出
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