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2025年7月初,美國政壇掀起一場風暴。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在7月5日宣布成立新政黨“美國黨”,誓言代表“80%的中間選民”,目標直指2026年國會中期選舉。不到24小時,時任總統特朗普在7月6日一場記者會上炮轟此舉“荒謬”,直言馬斯克“在過去五周里徹底脫軌”。這場對決,表面是兩位公眾人物的恩怨,實則暴露了美國政治體制的深層裂痕——一方是手握財富的科技巨頭,另一方是掌控權力的白宮主人,一場關乎金錢、理想與制度的大戲就此拉開帷幕。
特朗普的怒火并非空穴來風。據他透露,馬斯克曾支持他廢除電動汽車強制令的“大而美”法案,但新政策削弱了特斯拉等新能源企業的優勢。利益沖突瞬間激化,馬斯克反手打出政治牌,試圖以新黨撬動共和黨的根基。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補刀:馬斯克甚至推薦一位民主黨背景的密友管理NASA,這簡直是“不合適”的背叛。這場鬧劇背后,是傳統能源與新興科技的角力——特朗普代表燃油車舊勢力,馬斯克則押注未來。特斯拉股價應聲縮水2000億美元,股東們怨聲載道,但馬斯克似乎鐵了心,將商業失意轉化為政治野心。
馬斯克(資料圖)
更戲劇性的是,馬斯克在7月8日亮出“美國黨”的頭號任務:曝光“愛潑斯坦案”文件。他在社交平臺上宣稱:“如果特朗普不公布這些文件,怎么能指望人們對他有信心?”這步棋直戳美國精英圈的痛處。2019年,富商愛潑斯坦因性侵未成年人在獄中“自殺”,其私人島嶼被曝為權貴性交易據點,特朗普競選時曾承諾公布涉案名單,但司法部后來否認存在“客戶名單”或他殺證據。馬斯克借題發揮,實為劍指兩黨腐敗,試圖以“黑料”點燃民眾對建制派的不信任。特朗普則在同日會議上暴怒阻止討論:“這家伙(愛潑斯坦)已經被談論好幾年了,現在得解決得州洪災!”總統的回避,反倒讓馬斯克的指控更具話題性。
愛潑斯坦案就像一顆政治炸彈。它涉及2019年的性丑聞,牽扯無數政商名流,特朗普當年的承諾如今成了回旋鏢。司法部結論稱“無非是陰謀論”,馬斯克卻貼圖嘲諷這是“最后一根稻草”。這場曝光行動,本質是馬斯克向舊權力體系的宣戰:他要用真相為武器,打破民主、共和兩黨對丑聞的掩蓋。但風險也顯而易見——愛潑斯坦案水太深,觸碰的利益網可能招致反噬。一些網民警告:“想曝光的人容易暴斃。”馬斯克賭上了人身安全,只為實現“美國黨”的合法性。
馬斯克(資料圖)
然而,美國黨能走多遠?歷史數據潑了盆冷水。自林肯時代以來,美國政壇長期由兩黨壟斷,第三黨如自由黨或綠黨,從未撼動權力核心。1912年,西奧多·羅斯福以進步黨身份參選,拿下27%普選票卻僅獲88張選舉人票;1968年,華萊士贏得南方五州后便銷聲匿跡。制度是硬傷——選舉人團“贏者通吃”的規則,逼著小黨向大黨低頭。民主黨與共和黨還擅長“大帳篷”策略:模糊綱領,吸納派系,甚至聯手打壓威脅。2023年“無標簽”運動試圖推中間派候選人,兩黨精英立刻密會阻撓。馬斯克若想復制成功,必須像特朗普那樣從內部顛覆,而非外部硬闖。
民眾情緒卻給馬斯克留了扇窗。2024年蓋洛普民調顯示,58%美國人支持第三黨,認為兩黨“代表不力”。政治極化讓中間選民窒息——民主、共和兩黨陷入“善與惡”的二元對立,政策辯論淪為“非此即彼”的幼稚游戲。《大西洋月刊》指出,這種分裂催生了身份政治:拒絕妥協,妖魔化對手。馬斯克的“美國黨”若能抓住務實議題,如財政平衡、科技領先或自由貿易,或能凝聚共識。但專家建議他學特朗普的“精準打擊”:2016年,特朗普靠移民、貿易和安全三大議題顛覆共和黨。馬斯克需找到類似空白領域,而非空談“中間路線”。
馬斯克(資料圖)
最終,這場對決成了美國政治的縮影。馬斯克被逼從政——商業理想需政治權力鋪路,但兩黨制如銅墻鐵壁。他的曝光行動是新黨的第一槍,卻面臨制度絞殺、人身威脅和盟友匱乏的三重困局。特斯拉的股價震蕩提醒他:政治漩渦代價高昂。特朗普的“脫軌”論,看似個人攻擊,實則揭穿了體制的排他性。馬斯克能否堅持?歷史說“難”,但58%的民意說“可能”。這場豪賭,賭的不只是一個政黨,更是美國能否打破200年的政治宿命。結局未定,但序幕已足夠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