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敏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真不是科幻電影,不用經過任何細胞,能實現“二氧化碳制糖”了。
就在最近,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提出一項新技術,首次通過構建體外轉化系統,打通了“CO?→甲醇→蔗糖”這一合成路徑。
這事兒馬上引發全網圍觀,央視已火速報道。
人類通常獲取蔗糖的途徑,就是種地——種甘蔗、甜菜,因為只有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依靠葉綠體才能合成葡萄糖。
這個過程有多麻煩不必多說,效率也低,需要適宜的土地氣候,還要等作物長好了才能收割提煉。
我國科學家提出的新方法,相當于繞過了植物光合作用,讓人類也能從空氣中獲取原料完成制糖。
而且消耗能量也比植物自然合成路徑低,只需2 ATP/蔗糖,自然路徑需要37 ATP/蔗糖。
轉化效率達到86%,產率為5.7 gL-1。
這對于人類解決當前兩大難題——全球變暖、糧食危機——都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圍觀網友進一步腦洞大開:
人類邁向深空的吃飯問題有解了。
蔗糖、淀粉都能高效合成
本項研究核心構建了一個體外生物轉化平臺(ivBT),能夠將C1-C3低碳小分子(甲醇、甲醛和二羥基丙酮)轉化為高階碳水化合物(碳數 Cn?≥?12),包括蔗糖、淀粉和纖維低聚糖(COS)。
核心轉化過程可以分為2步。
第一步是前提步驟,將CO?轉化為C1原料,這部論文直接引用了現有技術。
此前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已經提出通過電化學還原的方式將CO?固定合成甲醇,這個過程也被譽為制造“液態陽光”。
第二步則是將C1小分子通過viBT系統轉化為蔗糖。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低ATP消耗、熱力學有利的合成模塊,并對兩個關鍵酶(蔗糖合酶與果糖-6-磷酸酶)進行了工程改造,使其催化效率提高了3–71倍。
具體如下:
首先通過使用酒精氧化酶、過氧化氫酶將甲醇氧化為甲醛,用formolase(FLS-M3)將甲醛聚合成DHA(三碳)。
然后通過酶級聯反應,將DHA轉化為果糖(六碳)。
最后通過改造的蔗糖合酶,將果糖+UDP-Glucose合成蔗糖(十二碳)。
整體流程中ATP消耗僅為2 ATP/蔗糖(遠低于自然植物路徑),蔗糖產量為10.8 mmol L?1(~3.7 g/L),比傳統途徑節能約85%。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還進一步使用amylosucrase(AkAS)催化蔗糖聚合生成無引物(primer-free)淀粉。
AkAS將蔗糖轉化為直鏈淀粉,進一步加入分支酶GBE生成支鏈淀粉。全過程不依賴天然淀粉引物,熱力學更加有利、反應容易發生(ΔG° = –40.2 kJ/mol)。
最終,從甲醇出發,淀粉產量可達4.3 g/L,效率高于現有方法。
同理,從C1也能直接合成纖維低聚糖。這是傳統上需要從植物纖維降解的糖,現在可以直接合成了。
把農田種植變成車間制造
本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帶來,馬延和領銜。
他們團隊長期以來做的事,就是把農田種植的玉米、大豆,能夠在“車間”里合成出來,農業工業化一條龍。
如果如果這條路線能夠成功,我們可能主糧、主要作物不用種。
原料是二氧化碳,產品可以是蔗糖、淀粉、蛋白質等。
要知道這些物質的真正制造者是綠色植物,也只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產生。
該團隊做的事是要讓人類能夠模擬植物系統幾億年進化而來的系統。
去年,該團隊的“空氣變饅頭”成果登上Science,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也是和大連化物所合作)。
馬延和表示,這一系列研究能帶來的直接改變包括節約土地耕地、淡水,減輕農業壓力,還提供了一個非常可靠的渠道去消納二氧化碳。
可能打個不恰當的例子,吃大米飯的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又能變成蔗糖淀粉?真的有點神奇啊。
論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095927325004967?via%3Dihub
參考鏈接:
https://www.tjng.gov.cn/system/2024/04/22/030040320.s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