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日,山東省政府新聞發布會傳出重磅消息:當地正以 “硬科技 + 真需求” 為雙輪,加速布局低空經濟“天空之城”,推動智能物流、低空旅游、城市治理等場景從藍圖走向現實。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賽道,山東低空產業已呈現 “制造與服務齊飛” 的蓬勃態勢,1400 余家經營性無人機企業的集聚規模穩居全國第三,正成為齊魯大地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產業根基:從 “制造強基” 到 “服務領跑”
山東低空經濟的底氣,源于 “制造 + 服務” 的雙軌并進。在制造端,全省已培育 400 余家涵蓋通用飛機、無人機整機、發動機及航空材料的研發制造企業,工業無人機在續航載重、復雜環境適應等領域展現出國內領先水平 —— 某企業研發的多旋翼無人機,可在 8 級大風中穩定作業,載重能力突破 50 公斤,廣泛應用于海洋巡檢、電力搶修等硬核場景。
更值得關注的是服務端的 “先發優勢”。1400 余家經營性無人機企業構建起龐大的服務網絡,從農業植保、物流配送 to 影視航拍、應急救援,形成 “全域覆蓋、多元細分” 的服務生態。數據顯示,山東低空服務業規模已超過制造業,這種 “服務反哺制造” 的模式,讓技術創新更貼近市場需求,比如針對海鮮冷鏈配送開發的恒溫無人機艙,便是企業根據膠東半島水產運輸需求量身定制的成果。
場景突圍:50 個重點產品激活 “低空 +” 生態
“以用促產、以用興業” 是山東低空經濟的發展密鑰。近期遴選出的 50 個重點產品和 30 個典型應用場景,如同散落的珍珠被 “低空 +” 紅線串聯,覆蓋 10 余個領域:
- 在文旅領域,泰山、三孔景區推出的 “空中游覽” 項目,讓游客搭乘輕型運動飛機俯瞰云海古剎,年接待量突破 10 萬人次;
- 在物流領域,濟南、青島試點的 “無人機快遞進村” 工程,已實現偏遠山村 30 分鐘送達,解決了 “最后一公里” 配送難題;
- 在醫療領域,煙臺、濰坊開通的無人機急救通道,可快速轉運血液、藥品,將緊急配送時效縮短至傳統方式的 1/3;
- 在海洋領域,威海的無人機巡檢船隊可實時監測近海水域,為養殖區水質預警、漁船監管提供 “空中眼”。
這些場景的落地,不僅讓民眾感受到低空經濟的溫度,更成為技術迭代的 “試驗場”—— 某企業根據山區植保需求,迭代出 “貼地飛行 + 智能避障” 功能,讓農藥噴灑精度提升至厘米級。
集群發力:園區化布局構建 “產業生態圈”
產業的集聚效應正在齊魯大地加速顯現。濟南低空產業示范基地打造 “通航 + 改裝” 一體化園區,既能滿足無人駕駛航空器的試驗需求,又能提供航空應急救援實訓,已吸引 20 余家配套企業入駐;威海雙島灣低空經濟產業園則引入億航智能、萬豐航空等龍頭,重點發展 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整機制造及零部件配套,預計 2026 年形成百億級產業規模。
這種 “園區承載、龍頭帶動” 的模式,正推動山東低空產業從 “單點突破” 邁向 “生態協同”。正如山東省工信廳副廳長王茂慶所言:“我們要抓住戰略窗口期,讓低空經濟不僅是‘空中的風景’,更成為賦能實體經濟的‘空中生產力’。”
從黃河三角洲的無人機農田巡檢,到青島港的低空物流網絡,山東低空經濟的 “天空之城” 已初見雛形。隨著技術創新的持續加碼和場景應用的不斷深化,這片兼具工業底蘊與市場活力的土地,有望在低空經濟賽道上跑出 “山東速度”,書寫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產業躍遷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