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維權這件事,究竟有多難?
2021年4月19日,上海車展上那位女車主因為聲稱特斯拉車輛剎車失靈而爬上車頂高呼維權的畫面,仿佛還在眼前。
從那時起,圍繞這場維權風波展開的法律拉鋸戰持續了整整四年,直到最近才有了定論——女車主被判侵犯特斯拉名譽權并需賠償17萬元。
為什么這位女車主“栽”了呢?
從法院判決結果來看,首先,在沒有確鑿證據支持的情況下采取極端手段,如在公共場合制造混亂、干擾正常秩序,被判定為違法行為。
其次,拒絕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的行為,讓其訴求缺乏事實依據,難以獲得公眾及法庭的支持。
更致命的是“組織策劃”的指控。媒體人封某被判賠25萬元,說明法院認定這場維權存在策劃痕跡。
張女士錯就錯在,把2021年當成2011年。
那年羅永浩砸西門子冰箱,圍觀者鼓掌叫好;同一年武漢車主怒砸奔馳,經銷商也選擇了連夜道歉。
老羅當年敢砸,是因為他手里有確鑿的質量問題證據,而張女士的“剎車失靈”始終停留在主觀描述層面。
特斯拉甩出數據,她拿不出更有力的反證,就像拳擊手揮空了拳頭,反被對手抓住破綻。
時代齒輪早就轉向。
特斯拉法務部用四年時間做了道數學題:一句“剎車失靈”值多少錢?每條熱搜折多少訂單?
當1.7億元損失評估報告甩在法庭,張女士輸定了。
特斯拉損失1.7億元訂單,張女士賠了17萬元,這組數字好像是在說,官司是典型的雙輸結局。
你看看新聞下面,還有多少網友在力挺張女士,就明白:
在法律層面上,特斯拉和張女士誰清白、誰有罪,早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這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但歸根結底,是信任的崩塌和溝通渠道的堵塞。
群體對立是這時代最廉價的狂歡,也是最昂貴的悲劇。
打官司是個賠錢貨,這好像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消費維權時的第一反應。
今天有個熱點新聞,蘇黎世財險(中國)因一顆遙控器電池賠付給美國男孩4000萬美元,背后站著該國的產品責任法:遙控器沒做防誤吞設計?賠到你記住教訓。
而咱們的充電寶燒穿用戶大腿,召回就完事了。
當通過法律對等博弈的大門緊閉,剩下的只有對抗。
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鴻溝,不再是簡單的質量問題或服務不滿所能解釋的。
它反映了整個社會對現有消費維權環境的不滿,以及對現行制度能否有效解決問題的深深質疑。
在一個連消費者感覺沒法“好好說話”的法律體系下,企業又怎能得到真正的安全感?
道理其實再簡單不過:一旦有消費者被逼到墻角,覺得自己無路可退時,你指望他們捧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佛經念?
回看下當初特斯拉女車主車頂維權的“盛況”吧:
官方說“依法處理”,媒體喊“支持維權”,網友罵“資本無良”。
這出全民共情的戲碼,說明大家已默認,消費者受委屈是常態。
面對“過激維權”,第一反應不是審視行為本身是否合理,而是同情當事人的遭遇。
人們不是不相信企業,而是潛意識對司法公正以及投入產出比的合理性,質疑且擔憂。
沒有第三方仲裁的退路,企業與消費者就只能貼身肉搏。
一方事后會被當成法律層面的尋釁滋事,另一方則是輿論層面的防衛過當。
最終,特斯拉花了四年,1.7億,才能從被張女士踩著的“車頂”爬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