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周立人把秋水仙堿倒進麥片桶時,他肯定算過這筆賬:27歲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生,毒死25歲的法學學霸舍友,只用了三個月的預謀和一包粉末。
湘潭大學的這間宿舍,藏著比懸疑劇更驚悚的真相。
一個受過16年教育的高材生,把“矛盾”翻譯成“謀殺”,用網購的毒藥給舍友上了最后一課:有些室友,比午夜兇鈴還可怕。
周立人的網購記錄,比判決書更讓人毛骨悚然。
2024年1月,當張海藍還在為法考沖刺時,這位馬院研究生已經在瀏覽器里搜遍“秋水仙堿致死量”,還下單了兩包白色粉末,藏在衣柜最深的角落。
網友翻出他的淘寶賬號,發現他連買秋水仙堿都挑了“買二送一”的促銷裝,嘲諷道:“這是怕劑量不夠,還留著備份?”
更細思極恐的是,時間線。1月囤藥,3月吵架,4月投毒 —— 他像寫論文一樣規劃謀殺:先查資料(下載毒理文獻),再備器材(網購毒藥),最后找時機(趁舍友申請調宿)。
張海藍日記里寫道,“周立人從不打掃衛生,晚歸還摔門”,這些雞毛蒜皮的矛盾,在他眼里成了“必須清除”的學術錯誤。
有網友怒懟:“學馬克思主義是讓你改造世界,不是讓你改造舍友的生死簿!”
最諷刺的是他的成長背景。教師家屬樓長大,父母都是老師,自己讀的是 “三觀最正”的馬院。
可他藏毒藥時比誰都熟練,看著舍友嘔吐整晚時比誰都冷靜。這哪是 “一時沖動”,分明是把 “高等教育” 學成了 “高級犯罪指南”。
張海藍中毒那七天,成了人性的照妖鏡。
4月7日凌晨,他吐得跪在衛生間起不來,周立人在隔壁床玩手機,連句“要不要去醫院”都沒問;
4月9日,張海藍被同學抬去急診,老師在宿舍群里問“誰知道他吃了啥”,周立人回了句“不清楚,可能是外賣不干凈”;
4月13日,醫院下病危通知,他還在朋友圈曬圖書館打卡照,配文“專注當下”。
網友扒出一個細節:張海藍住院時,曾掙扎著給宿舍打電話,是周立人接的。
電話里他虛弱地說“可能中了毒”,周立人嗯了兩聲就掛了,轉頭把那桶麥片扔進了垃圾桶。
這種冷靜,比秋水仙堿還讓人脊背發涼——就像貓看著老鼠掙扎,直到對方斷氣才慢悠悠收爪子。
庭審時,周立人的辯護律師說他“一時糊涂”,這話被法官懟得啞口無言:“提前三個月買毒藥,看著舍友死不救,這叫一時糊涂?”
有學醫的網友科普:秋水仙堿中毒,只要及時用特效藥,治愈率很高。可周立人愣是看著救命時間窗口一點點關閉,這種“不作為”,比投毒本身更惡毒。
這起案子最扎心的,是兩個高材生的命運對比。
張海藍日記里寫“想當法官,讓壞人得到懲罰”,結果死在舍友的毒藥里;周立人論文寫“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用最反社會的方式毀掉一條命。
網友嘲諷:“一個學法律沒能保護自己,一個學馬哲沒能約束自己,這教育是教了個寂寞?”
更值得深思的是,“宿舍矛盾”這四個字。周立人被前舍友嫌棄“不講衛生”,調到新宿舍又和張海藍吵翻,本質上是“巨嬰式自私”在作祟——我晚歸你們就得忍著,我不打掃衛生,你們就得幫我,否則就是“針對我”。
這種邏輯在大學里并不少見:有人因為關燈吵架,有人因為用錯洗發水互毆,但周立人把它升級成了 “你讓我不爽,我就讓你消失”。
有心理專家分析:高學歷犯罪往往更“理性”,他們知道怎么規避監控,怎么銷毀證據,甚至能算準毒發時間。
周立人刪掉購物記錄,扔掉麥片桶,自以為天衣無縫,卻忘了張海藍日記里早就記下了他的種種反常。
這就像他寫論文沒標引用,終究逃不過查重系統——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一審被判死刑那天,周立人終于哭了。
可張海藍的父母捧著兒子25歲的遺像,早就流干了眼淚。這起案子留下的,不只是“宿舍矛盾會殺人”的警示,更戳破了“高學歷=高素質”的謊言——教育如果只教知識不教底線,培養出的可能不是人才,是披著人皮的惡魔。
最后靈魂拷問:你宿舍有過無法調和的矛盾嗎?如果遇到周立人這樣的舍友,你會怎么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