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架戰機準備集結,美方真的準備要和我們“動真格”?美軍光鮮亮麗的計劃背后,有哪些難言之隱?盟友在關鍵時刻的反水,又會對美方造成哪些影響?
近年來,五角大樓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可不是開玩笑,甚至已經上升到視我們為“最大敵人”。美軍在西太平洋方向的各種演習中,似乎已經在開始模擬如何應對中美之間的“大規模沖突”。換句話說,美軍看起來是真的做好了“大戰”的準備。
(美軍在關島部署的戰機)
首先,美國空軍要進行一場為期兩周、聲勢浩大的“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聽名字就知道這次演習不簡單,其中“敏捷戰斗部署”等新型作戰概念都亮相了。據說,這次演習將動用近300架戰機和數千名人員進行跨戰區部署,美方稱這是“歷史上最龐大的美國空軍演習之一”。美國為了這場演習,還專門拿出了5.326億美元,這可是個大手筆。
那么,“敏捷戰斗部署”到底是什么東西?簡而言之,就是美國空軍為可能的中美沖突精心打造的作戰方案。因為美軍發現,他們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上的基地有被解放軍“一鍋端”的風險。所以,他們想出一個辦法:把戰機分散到偏遠的島嶼上,然后組成一些小分隊,靈活應對攻擊。一旦需要,這些小分隊還能迅速集結,以躲過被一并摧毀的厄運。
(參加“竹鷹”演習的B-2隱形轟炸機)
不僅如此,“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還與其他演習配合,比如“竹鷹”演習和“護身軍刀”演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護身軍刀”演習從印度洋的圣誕島一直延伸到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并且美方還將和澳大利亞主導這次演習,參加的國家也多達19個,比去年多了6個。這說明什么?說明太平洋地區的國家越來越重視這一演習,或許是想配合美方的應對準備行動。
但是,這一切真是像表面看起來那么完美嗎?實際情況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雖然美軍在“護身軍刀”演習中把澳大利亞拉下水,但是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卻打算在演習前一天飛往中國進行訪問。這是不是讓人有點意外?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介紹稱,應中方邀請,阿爾巴尼斯已經確定了訪華時間,目前在兩國的努力下,雙邊關系不斷改善發展,希望借這次的契機,進一步推動中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能夠向前發展。
從這一情況可以看出,若是阿爾巴尼斯執意和美方“一條路走到黑”,那顯然不會在敏感時刻進行訪華,因此換個角度看,美澳主導的軍演,只不過是美方一廂情愿,澳大利亞看似配合,實則敷衍。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
看起來,美澳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那么鐵,似乎澳大利亞也并不想跟著美國,偏離正確的外交軌道。
其次,美軍的這個“敏捷戰斗部署”雖看起來光鮮亮麗,實則問題重重。分散部署戰斗機是一個好主意,但前提是,美軍要有足夠的后勤支援。此前,美國空軍自己演練時,就發現分散的小分隊常常因缺乏維護設備而癱瘓,因此,這種作戰方式的實際效果恐怕還得再打個問號。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擺在臺面上的問題,深層次的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思考。比如,美國這類演習的頻繁舉行,對于地區局勢的影響,是否會加劇緊張態勢,是否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誤解或者沖突?還有,中國的快速發展,會讓美方面對哪些影響?
(“護身軍刀”演習)
毫無疑問,中美之間由于利益與價值觀的不同,存在著不少的競爭與摩擦。但也不可否認的是,兩個國家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的。既是競爭者,也是合作伙伴。如果雙方都能保持冷靜,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問題,那是一種雙贏的結果。而這樣一來,五角大樓的那些兵棋推演和軍事演習,也許就少了些意義。
一個持久和平的太平洋才是世界人民普遍期待的目標。畢竟,戰爭從來都是伴隨著毀滅與損失,而和平才是通向繁榮的橋梁。在當前這個變化莫測的國際環境中,謹慎與智慧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大國對抗,還是地區爭端,都需要各方的理性應對。
所以,當看到五角大樓大操大辦這些軍事演習時,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與其把資源和精力投在準備虛擬戰爭上,不如多思考如何化劍為犁,尋找合作共贏的道路。這樣不僅能給國際社會傳遞出正面的信息,也能為全球的安全與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