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予同
馮友蘭在回憶文章“我同毛澤東的幾次交往”中,寫過這么一個故事:1963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會開會,閉會時、受到毛主席接見。會后,組織者給了他一張放大的照片,是毛主席和他握手時照的像;上面也有其他人,一個是周揚,一個是劉大杰,一個是周予同。
馮友蘭為此照片作了一幅對聯:“執手感關懷,三人并列文、史、哲;集會明任務,一筆齊掃帝、反、修。”這是一副“絕”對,和“帝反修”對仗的“文史哲”說的是:劉大杰是搞文學史的、周予同是搞歷史的、而馮友蘭則是搞哲學的。
其中的周予同,原名毓懋、學名周蘧,又一學名周豫桐,字豫同、予同,筆名天行,1898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瑞安。周予同是我國經學史的著名專家。
經學,指注解經書的學問;經書指的是儒家經典,一般說的是儒學十三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介紹見下行文字
1928年春左起:葉圣陶、胡愈之、章錫琛、賀昌群、周予同、錢君陶、夏丏尊在春暉中學白馬湖平屋前,送胡愈之赴法國
這個研究經書的大家,年輕時也是一個熱血青年。很多人都知道,五四運動的最高潮是“火燒趙家樓”。當時,從窗戶跳入曹汝霖住宅的學生是匡互生,扯下幔帳、和匡互生一起點燃的,就是周予同(有說法稱,放第一把火的是梅思平)。
匡互生和周予同都是北高師(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簡稱,北師大前身)的學生。“五四運動”的第二年,周予同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并來到上海工作。從那時起,周予同有了一個好友,叫做周谷城。兩人同年(都生于1898年)、同學(都畢業于北高師。周予同學中文,周谷城學英文)、同行(后來都在復旦教書)。
大革命失敗后,周谷城從武漢逃到上海,周予同曾對其熱情相助。抗戰勝利后,周谷城隨復旦大學由重慶回到上海、出任史地系主任,立馬把周予同請進復旦。兩人都長期在復旦大學任教、關系又非同一般,所以人稱“復旦二周”。
不過,“復旦二周”看起來卻迥然不同。據他們的學生回憶:周予同一身中式打扮,走路邁四方步、一步三搖,儼然是一儒生;而周谷城西裝革履、風度翩翩,頭發梳得一絲不茍,且不時出入音樂廳、舞會,似十里洋場的闊少。
左起:馮友蘭、周予同、劉大杰、主席、周揚
周予同
經學方面,周予同被公認為大家。以《詩經》為例,有漢學、宋學兩派(漢學也叫樸學、是訓詁之學,宋學是義理之學),漢學又有今文學、古文學兩派(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今文學又有齊、魯、韓三家(秦焚書后,漢興而有三家《詩》:齊人轅固傳《齊詩》,魯人申培公傳《魯詩》,燕人韓嬰傳《韓詩》)。
周予同給后學的建議是:了解今文詩學,只需讀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和《韓詩外傳》;了解古文詩學,只需讀陳奐的《詩毛氏傳疏》;而綜合古文、今文的鄭玄的《毛詩箋》,可視為詩漢學的集大成;至于詩宋學,代表作則是朱熹的《詩集傳》。
1981年7月15日,周先生在上海病逝;此去數十年,如去愿周先生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