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7期 總第818期
朱貴兵
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二級演員;
主工丑行、生行;
衡州花鼓戲市級非遺傳承人;
主要作品:《連升三級》《喜脈案》《楊三姐告狀》《南莊收租》《討學錢》《蔡坤山耕田》《夫子正傳》《打銅鑼》等;
榮獲湖南藝術節田漢表演獎、全國花鼓戲優秀劇目展演 “優秀展演劇目” 獎、“百團百角唱百年” 全省競演 “十佳演員” ,入選文旅部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
在節奏感與民間性里自由舒展
——談花鼓戲演員朱貴兵的表演藝術
文/唐琳佳
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 朱貴兵飾蔡坤山
湖南花鼓戲輕松活潑、曲調優美,《劉海砍樵》《補鍋》《打銅鑼》等傳統戲因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間特色受到全國觀眾的喜愛。近年來,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在守正創新的原則之下,相繼推出了《蔡坤山耕田》和《夫子正傳》。《蔡坤山耕田》是一出有傳統基礎的新編之作,《太平村》《南山耕田》等各個花鼓戲的分支與流派里都有這個正德皇帝微服私訪偶遇農夫蔡坤山的老故事,但《蔡坤山耕田》把老故事演出了新意,豐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故事主題。《夫子正傳》同樣改編自傳統戲《討學錢》,該劇在現代的視角下重新講述了屢試不第的老夫子張九如的故事。這兩部戲的主演都是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朱貴兵。蔡坤山和張九如這兩個豐滿而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他的表演被生動地立在了舞臺之上,觀眾也因這兩個角色對朱貴兵有了更多的關注。
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
1982年出生于湖南衡陽的朱貴兵,于1998年進入花鼓戲表演專業,專工花鼓戲丑行、老生。2022年,經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推薦,朱貴兵入選“2022年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這是對他從藝20余年的嘉獎,也是對他在花鼓戲《父親》《真情花開》《新大打鐵》《楊春龍寫退婚》《觀音送子》《程咬金招親》《連升三級》《楊三姐告狀》等傳統戲與新編戲作品中精彩表演的肯定。
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
朱貴兵有花鼓戲演員必備的硬件——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他的嗓音寬厚清亮,表現力極強,高亢之處毫無費力之感,低回抒情之處又游刃有余,因而能把唱腔處理得流暢自如。花鼓戲是使用方言表演的劇種,對方言的表現力、咬字吐詞、依字行腔等都有要求。舞臺上演員貌似輕松詼諧的表演,背后需要很多的功夫。朱貴兵的演唱能毫不費力地讓人聽清楚湖南方言,體現了他作為戲曲演員應該具有的送字入耳的唇齒功夫。嗓音基礎和演唱功夫是一個優秀花鼓戲演員必備的天賦條件,但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花鼓戲演員、一個卓越的花鼓戲表演藝術家,僅有嗓音基礎和演唱功夫是遠遠不夠的。朱貴兵是一個兼跨兩個行當的演員,既工丑行,又兼老生。花鼓戲的丑行要求嬉笑怒罵、插科打諢式的表演,而老生則更注重抒發人物細膩深沉的情感。兩個距離很遠的行當竟然被朱貴兵神奇地統一在一起。他兼容丑行的明快靈動、閃轉騰挪,如《蔡坤山耕田》中的蔡坤山;同時他又將丑行表演的靈動代入生行表演中,如《夫子正傳》。因此,朱貴兵的表演早已超出了丑行的表現范疇,將生行與丑行的表演根據人物的表現需要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
朱貴兵的表演不僅體現了花鼓戲的湖湘特色,更有時代元素,因而,其表演具有兩大特點:一是他的花鼓戲表演體現出強烈而準確的節奏感;二是其20多年的演出實踐浸潤而成的民間性。
朱貴兵表演中的節奏感是花鼓戲表演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起源于民間歌舞的花鼓戲是具有鮮明濃郁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劇種。它融合了清新優美的民間音樂小調和濃烈活潑的民風民俗氣息,藝術特色十分鮮明。這一劇種擅長表現家長里短的百姓生活,演出的氣氛與節奏輕松活潑,感染力非常強。花鼓戲的表演非常重視節奏感,這與劇種的音樂性相得益彰。花鼓戲以“花鼓”伴奏為主,兼容大鑼、小鑼、嗩吶、胡琴等民族器樂,曲調來源多為湖湘傳統勞動號子、山歌、小調,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開始有了專業化的作曲與創腔。劇種的音樂性決定了表演的高度節奏化,因而花鼓戲特別重視表演節奏。毫無疑問,朱貴兵是一個高度重視節奏感并能夠以松弛的肢體和高度節奏感的表演取勝的演員。在劇作《蔡坤山耕田》中,憑借對節奏感的超強把控,他的表演突破了傳統花鼓戲的界限,這一點在他飾演的蔡坤山與正德皇帝的兩場精彩對手戲中得到了充分展現。當蔡坤山這個善良樸實的農民第一次見到正德皇帝時,他并不知道眼前這個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中年男人貴為天子,所以他的行為和動作比較放松,講話也很詼諧幽默,而且稱呼對方為“朱夫子”。在這場對手戲中,朱貴兵的表演充分體現了花鼓戲丑行的特點以及他自身舒展自然、收放自如、言情表意的肢體語言高超表現力。他分別以碎步、跳躍、小圓場、撲跌等動作來表現農夫的身份特點。一開始,蔡坤山和正德皇帝背靠背,同時將一條腿高高蹺起,頭偏向觀眾席,朱貴兵用一副輕松詼諧的扮相表現出蔡坤山心中的疑慮;而后,他一個旋子飛身而下,單腿著地,用這樣強烈的肢體語言將蔡坤山聽到“朱夫子”有幾個堂客時的驚詫表現得異常生動。在民間的老版本(《蔡坤山犁田》陳儉波飾蔡坤山)中,蔡坤山因為妻子將飯贈予了陌生人而氣惱萬分,于是有了一大段蔡坤山“罵婆娘”的唱段,還有一段他用鞭子抽打堂客的表演。然而,這些在新版本里全部進行了重新編排,使新版本不僅繼承了老版本家長里短的敘事特點和戲劇性,更重要的是使蔡坤山的形象由傳統戲中的愚昧固執轉變為善良慷慨。這樣的形象轉變是依托朱貴兵的表演完成的,他的表演不僅是高度戲曲化的,也是高度生活化的。朱貴兵將生活化的情緒以戲曲化的動作和技藝呈現出來,完整而極富節奏感地表現了一個全新的蔡坤山,人物的形象也在這樣精妙的表演中呼之欲出。
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
花鼓戲的表演形式不僅重視節奏感,更要求在戲曲化的同時高度生活化。傳統花鼓戲的很多表演動作和身段均是人民生活藝術化的結果,從開門關門、上樓下樓到插秧推磨、趕驢挑擔,都是將勞動人民的生活勞作行為及肢體動作提煉后形成的程式性與歌舞化的動作。這樣的傳統表演特點在朱貴兵身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繼承軌跡。在《蔡坤山耕田》的第二場“過堂”中,借用“椅子”的表演就體現了朱貴兵將戲曲化與生活化完美結合的表演特點。蔡坤山穿著寫有“朱夫子”借條的背褡向知縣借銀50兩,被胡知縣認為是愚蠢勒索之舉,正要責罰50大板之際,其背上的玉璽大印和所寫內容讓師爺和胡知縣認為蔡坤山與當朝皇帝的關系非同一般,二人當即便稱蔡坤山為“蔡大官人”。隨后,知縣和師爺親自搬來椅子讓蔡坤山上座。蔡坤山忽而單腿盤起坐在高高的椅背上,忽而手扶椅背蹲在椅子上,忽而倒騎在椅子上,忽而又放倒椅子腳踏椅背而坐,無論怎樣隨意、任性和放蕩不羈,公堂之上的大小官員都會圍在其周圍聽其講述 “朱夫子”的有關信息,并且隨著他的不同坐姿時而站立,時而躬身,時而席地而坐。朱貴兵以精湛、滑稽的表演并利用一把椅子將公堂上的知縣、師爺和眾衙役網羅成一體,共同勾勒出一幅人間百態的生動畫卷。在本場演出中,朱貴兵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戲曲對砌末的重視以及利用道具完成表演的技藝,而且成功地從表演中營造出了情境。當然,這樣的表演對演員的肢體與技藝有很高的要求。朱貴兵憑借超過20年的演出經驗,以及在丑行表演方面的扎實基本功,能夠以完整、輕松、自如、靈活且連貫的方式展現其藝術才華。朱貴兵所堅持的表演理念,體現了花鼓戲最珍貴的民間特色。這種民間特色并非“土氣”,亦非“俗”,更不能簡單地用鄉野之氣來概括,而是一種珍貴的生活韻味,是一種將日常生活藝術化的能力。
長沙花鼓戲《夫子正傳》朱貴兵飾張九如
朱貴兵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演員,這體現在他能夠有效地整合丑角與老生兩大行當,此舉不僅彰顯了其深厚的藝術功底,而且對于角色形象的塑造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夫子正傳》這出對表演層次要求較高的戲,非常鮮明地體現出朱貴兵的這一特點。朱貴兵扮演的張九如是一個屢試不第的書生,其外在表現具有花鼓戲詼諧生動的特點,但這個人物的內核包含些許凄涼。在朝廷宣布廢除科舉考試之后,張九如在無奈之中堅守著封建文人的價值觀,但文化與變革的沖擊也讓他在困惑中不斷沉思和選擇。作品也正是因為對人物形象的深化而使傳統戲在新編之中煥發出時代新意。在這出洋溢著喜劇色彩的戲劇中,張九如是一位書生角色。這要求演員不能單純地以丑角來演繹,同時也要展現出這個人物的嬉笑怒罵,又不能完全依賴老生的表演方式。可以說,這個角色充分利用了朱貴兵將丑角與老生兩個表演行當巧妙融合的優勢,使得角色更加立體豐富。他的表演基礎為張九如這個人物注入了全新的藝術生命力。朱貴兵運用了花鼓戲中丑行的一切表演手段,呈現了一個迂腐中帶著真誠、真誠中又有笨拙的讀書人形象,而在戲的后半程,朱貴兵漸漸從詼諧幽默的表演中抽離,將深沉的情感帶給觀眾。在全劇的后半程,張九如的形象完成了重要的轉變,當日本侵略者抱著毀我文脈的意圖強行推廣日語教學之時,這個始終戰戰兢兢、膽小懦弱的文人卻教育學生“漢語漢字不死,中國就不會亡”。傳統文人推崇與信奉的浩然正氣在那一刻賦予張九如這個夫子以精神的高光。
長沙花鼓戲《夫子正傳》
朱貴兵“文化是字,文化是詩,文化是思想,文化是意志……”的一段表演唱,酣暢淋漓,情感飽滿。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聲音優勢和演唱技巧,將這段情感推向高潮。朱貴兵的表演深刻地揭示了戲曲演員深入角色內心世界的必要性。他完全不是農民蔡坤山,也不是傳統戲中的程咬金等人物,而是酸腐之氣和自尊與堅韌集于一身的書生張九如,朱貴兵以大氣沉穩的表演呈現出張九如隱藏在踉踉蹌蹌與執著焦灼中的“一根筋”特質。這根筋是人物張九如的。在他身上,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價值觀對一個讀書人的深遠影響顯而易見。同時,它也是文化傳承的象征,正是無數像張九如這樣的人,通過自身的不懈實踐,不斷繼承、發展并推進了文化的傳承。這根筋更是朱貴兵的。他能夠在《蔡坤山耕田》和《夫子正傳》這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作品中擔任重要角色,讓全國觀眾銘記于心,正是他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一根筋”精神的體現。在2018年湖南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中嶄露頭角之前,他始終默默無聞地耕耘在花鼓戲民間演出的第一線。在民間班社中,一年365天,他演出300場以上成為常態。也正是在持續性的演出中,他練就了文武昆亂不擋的本領,任何行當、任何角色,在民間演出中他都能信手拈來。正是這樣的演出實踐,使朱貴兵成為一個全能型的演員,這為他能夠準確自如地駕馭蔡坤山與張九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成長的土壤。為了生計他跑過外賣、干過零工,在他的心里他和他飾演的那個張九如一樣,自始至終有著“一根筋”,那根筋就是他的花鼓戲之夢。為了他的藝術之夢,朱貴兵可以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磨煉和痛楚,這是戲曲演員心中共同的藝術夢想——在舞臺上把最好的藝術和表演呈現給觀眾。朱貴兵做到了,在忠實繼承花鼓戲表演傳統的基礎上,他以生動而真實的表演、以守正創新的藝術創作原則、以自己的全新理解實踐著新的藝術創新。我們期待著朱貴兵有更廣闊的舞臺,將更好的作品帶給全國觀眾。
朱貴兵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中國戲劇》雜志訂閱:
國內統一刊號:CN11-1767/J,郵發代號:2—3,國外代碼:M30。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也可直接向編輯部訂閱。
責任編輯 羅松
設計制作 尹明鈺
主管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 中國戲劇家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