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29日,長江三峽的春風還帶著寒意,毛主席乘“江峽”輪東下視察,行至重慶云陽段時,眼前景象讓他眉頭緊鎖——兩岸山巒一片土黃,樹木稀少,巖石裸露。
他轉頭問陪同的萬縣地委書記燕漢民:“你們云陽這些山頭怎么光禿禿的啊?應該多栽些樹,綠化長江呀!讓這些山都變成綠色金字塔。”
緊接著,主席拋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調侃:“你們云陽縣的縣委書記是個癩子頭嗎?”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燕漢民一時語塞。
隨行的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當即解釋“書記頭發茂密”,但旋即領悟,主席是以山喻人——光禿的山頭恰似癩子頭頂,這是對生態破壞的痛心疾首。
“癩子頭”書記的真容
被毛主席幽默點名的云陽縣委書記,正是時年38歲的趙象鼎。
這位山東博興出身的干部,人生軌跡與革命浪潮緊密交織,1937年抗戰爆發后,17歲的他加入家鄉自衛團投身救亡運動、1940年入黨,歷經烽火淬煉、1949年作為西南服務團成員隨軍南下,參與解放大西南。
在調任云陽前,他已在毗鄰的巫溪縣工作八年,從區委書記升至縣委第一書記,深諳山區治理之道。
1957年11月,趙象鼎肩負重任赴任云陽,彼時的長江兩岸,紫色砂頁巖裸露,土層平均厚度僅20厘米,水土流失嚴重,農民在貧瘠坡地上艱難耕作。
面對“禿山”難題,他尚未找到突破口,毛主席的批評卻如驚雷而至。
荒山變綠的攻堅之戰
燕漢民從成都會議返回后,第一時間趕赴云陽傳達主席指示,李井泉在省委會議上更是直言:“如果毛主席再次看到云陽荒山,我如何交代?”壓力層層傳導,趙象鼎迅速行動。
隨后就在1958年5月,云陽成立全國首個專業造林機構“長江林場”,精選30余名黨員骨干組成先鋒隊。
并且調集3萬余勞動力開赴荒山,在巖石縫隙中鑿出魚鱗坑,甚至縣委書記將辦公室搬到工地,青年突擊隊搭起帳篷駐守山頭。
這場戰役的艱苦程度超乎想象
參與會戰的老人回憶:“最苦最樂的事,一輩子就算那會兒了。”工人們用鋼釬鑿開巖層,背土上山填坑,以“一棵樹一擔水”的毅力澆灌樹苗。
科技手段也被引入——林場職工在專家指導下攻克紫色土種植難關,大幅提高柏樹成活率,五年間,30萬畝荒山披上綠裝,16萬畝護岸林帶沿江舒展,2000萬株柏樹如綠色儀仗隊守護長江。
功成身退與歷史回響
1964年,當首批種下的樹苗已亭亭如蓋時,趙象鼎悄然離任,調回家鄉山東任惠民地區農業局副局長,這位改變云陽山河的書記未曾想到,自己將面臨更嚴峻的人生考驗。
首先就是“文革”風暴的出現,直接讓趙象鼎遭受到了沖擊,被迫離開崗位12年,直到1979年平反昭雪,但那時的趙象鼎已經快花甲之年了,隨后沒有擔任過重要職務。
最后趙象鼎于1990年1月21日因肺癌逝世,終年70歲。
而他奠基的生態事業卻愈發茁壯
1982年7月三峽特大暴雨中,沿江多地爆發泥石流,唯云陽護岸林帶內安然無恙,森林的水源涵養價值得到實證。
今日乘船過云陽,80公里江岸線上,48.6%的森林覆蓋率織就“綠色金字塔”奇觀,當年種下的幼苗,已長成守護長江的生態長城。
綠色豐碑的當代延續
趙象鼎雖已遠去,云陽的綠色革命卻迭代升級,新一代建設者將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基因。
利用三峽移民新城建設契機,將33公里庫岸荒灘蛻變為“環湖綠道”、建成14個景觀節點,串聯起月光草坪、陽光沙灘、水上花園等生態空間、打造“一天的公園、一年的公園、一生的公園”,使云陽躋身國家4A級景區。
2019年,當游客在復興花海拍照打卡時,林業部門正運用衛星遙感監測林帶健康。
長江林場作為全球罕見的“城市生態管家”,持續管護著這片跨越半個世紀的人工森林,從“癩子頭”到“綠色金字塔”,云陽的蛻變印證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
2019年春天,一艘游輪駛過云陽江段,甲板上游客紛紛舉起手機拍攝兩岸層疊的“綠色金字塔”。
他們或許不知道,60年前這里曾被毛主席戲稱為“癩子頭”,更不會想到,那位被歷史風云裹挾的縣委書記趙象鼎,最終在山東一個小城的平凡崗位上走完一生。
信息來源:
趙象鼎同志簡介——烽火HOME
趙象鼎——巫溪縣人民政府 2020-01-07
曬文化·曬風景丨云陽有好多“金字塔”,就在......——云陽網 2019-04-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