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陳佩斯,把“逆襲”玩成了人生常態(tài)。
從春晚小品的高光時刻,到話劇舞臺的默默堅守,再到如今電影新篇的大膽冒險,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又出其不意。
這一次,他帶著沉淀半生的感悟歸來,故事里藏著的,正是娛樂圈最稀缺的那股“真東西”——對藝術的較真,對初心的執(zhí)著。
這個故事,藏著改寫世界評價的密碼,更藏著令整個娛樂圈屏息凝神的終極答案……
陳佩斯的喜劇之路,始于家庭的熏陶。
父親陳強,那可是演藝界的老前輩,熒幕上“黑幫”形象的深入人心,卻在生活中為小陳佩斯種下了表演的種子。
童年時的陳佩斯,格外熱衷于效仿父親的一招一式與威嚴神情,舉手投足間,模仿得惟妙惟肖。
誰能想到,這孩童時期的模仿,竟悄然定下了他未來成為喜劇大師的基調。
在陳佩斯早年的從藝嘗試中,父親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黑幫”角色成為障礙。他多次報考文工團及話劇團,卻因招考方的擔憂而屢遭拒絕,演藝之路開局不利。
但命運的轉折總是充滿奇妙,八一電影廠招收演員的消息,如同曙光,讓陳佩斯從內蒙古一路奔赴北京。
這一路的奔波,是對夢想的執(zhí)著,他終于正式踏上拍電影的征程,在八一電影廠,出演首部喜劇電影《瞧這一家子》,上陣父子兵,父親的悉心教導,成為他演藝路上的重要助力。
此后,他與父親攜手,將生活中父子間鮮明的強弱對比融入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獨樹一幟的喜劇形式,并在彼時文藝界初露鋒芒。
最終令他聲名大噪的舞臺,當屬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從家庭熏陶到春晚成名,陳佩斯在喜劇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可誰也沒想到,春晚舞臺的輝煌背后,竟藏著跌宕起伏的故事……
1984年,春晚的后臺,陳佩斯和朱時茂緊張又期待。
直播倒計時30分鐘,央視領導仍對是否允許《吃面條》登臺舉棋不定—這一過于“生活化”的表演形式,在當時被視為藝術性與思想深度的挑戰(zhàn)。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段僅12分鐘的演出,以其前所未有的感染力,迅速俘獲全國觀眾,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現(xiàn)象。
春晚舞臺上那個被一碗面條折騰得手忙腳亂的憨厚角色,以其獨特的喜劇魅力征服觀眾,成為歷久彌新的熒幕記憶。
接下來的十年間,《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等系列作品,奠定了陳佩斯與朱時茂在小品領域的宗師地位。觀眾普遍認為,陳佩斯在小品藝術上的才華堪稱天賦異稟。
但命運的浪潮不會一直順流而下,1998年,小品《王爺與郵差》登上舞臺,卻因后臺操作失誤,現(xiàn)場出現(xiàn)大紕漏。
對陳佩斯而言,這無異于畢生心血被驟然摧毀,令他痛徹心扉。
尤其令陳佩斯憤慨的是,央視在未獲得任何授權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將《王爺與郵差》制作成光盤進行商業(yè)發(fā)行。
以陳佩斯光明磊落的品性,斷然無法坐視侵權行為。他與朱時茂毅然選擇法律途徑,將央視訴諸法庭。
陳佩斯在法庭上捍衛(wèi)了創(chuàng)作者的尊嚴,33萬元賠償金成為司法對其權利的認可。
但這一紙勝訴判決,也意味著他主動退出了名利場的江湖規(guī)則,走上了一條更為艱難的藝術道路。
央視平臺的徹底消失,也標志著這對黃金搭檔藝術合作的終結。陳佩斯的藝術生涯軌跡,深刻印證了同一個平臺既可成就巔峰,亦可帶來沉寂的命運輪回。
經(jīng)濟困頓之下,陳佩斯與妻子選擇在河北的荒地上躬耕勞作,將希望寄托于親手栽種的石榴樹上,以此換取微薄收入。
山野間的勞作讓他的精神與體魄都強健起來,但舞臺的沉寂與創(chuàng)作的缺席,終究在他心中留下無法填補的縫隙。
王燕玲用家中多年的積蓄作為后盾,全力支持丈夫陳佩斯重返舞臺。這份沉甸甸的信任,成為陳佩斯走出陰霾、重拾信心的關鍵鑰匙。
但他沒再走熒幕老路,而是一頭扎進當時有些沒落的話劇行業(yè),這一扎,又會開啟怎樣的新篇……
千禧年前后,話劇行業(yè)不景氣,陳佩斯卻毅然進入。
話劇《托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帶領團隊足跡遍布南北進行演出,劇中反串角色的精彩演繹鑄戰(zhàn)了舞臺經(jīng)典。
此后,話劇《陽臺》打破紀錄,延續(xù)15年,他也從臺上表演的演員,變成臺下指導的導演。
他深知“戲比天大”,對待年輕演員,嚴格到極致,一個動作、一句臺詞都不放過,甚至自己會手舞足蹈示范。
在話劇《戲臺》的排練中,他通過組織觀摩京劇武生訓練,幫助演員深入體會民國戲班的狀態(tài);對于戲衣顏色的確定,他精益求精,甚至不惜讓整個劇組推翻原有工作成果重新制作。
2015年,《戲臺》以京劇為骨、荒誕為魂,在話劇舞臺重磅首演。
這部由陳佩斯執(zhí)導的悲喜大戲,不僅成為其藝術生涯的轉型里程碑,更以戲班求生與軍閥威權的激烈碰撞,讓觀眾于爆笑與哽咽間,窺見藝術尊嚴在權力碾壓下的掙扎
豆瓣上,觀眾留言“原來喜劇可以這么有分量”。
在2025年正式封箱前,《戲臺》已累計演出逾350場,足跡踏遍全球70座城市,所到之處無不盛況空前,場場座無虛席。
陳佩斯對“戲臺”的真誠,在話劇一票難求的熱度中盡顯,就連成龍想看話劇,都得艱難搶票。
話劇舞臺上的深耕,讓陳佩斯收獲贊譽無數(shù),而他的藝術探索,又延伸到了電影領域……
在電影領域,陳佩斯也有著自己的執(zhí)著。
當年拍電影用膠片,如今數(shù)字化浪潮襲來,他卻一心想把電影做好,對攝影棚聲音、膠片質感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追求,他覺得膠片是有“靈魂”的,是時代的珍貴文物。
7月10日,陳佩斯、黃渤攜《戲臺》劇組抵濟,以京劇混搭荒誕的喜劇新作引爆路演現(xiàn)場。
年屆七十一歲的陳佩斯,身兼編劇、導演與主演多職,依舊堅持學習新知識。
他坦言,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一旦停止就會落后,而落后就可能被行業(yè)淘汰。
他所專注的,是新興技術以及由此催生的全新工作模式,為此甘愿從基礎重新學起。
這份堅持的底氣從何而來?陳佩斯覺得,《戲臺》這部作品本身極具魅力,再加上十年舞臺實踐的積累和數(shù)十年喜劇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成功是情理之中的事。
即便已過七旬,陳佩斯對戲臺和電影的熱忱絲毫未減。為了讓更多觀眾領略話劇的魅力,他斥資上億將《戲臺》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在片場,看著拍攝完成的片段,他時而因劇情觸動而眼眶濕潤,時而又被其中的幽默逗笑。這一哭一笑之間,既有對三十年前春晚舞臺青春歲月的懷念,更飽含著對藝術始終如一的深情。
電影《戲臺》已宣布定檔7月17日,演員陣容十分亮眼,黃渤飾演包子鋪店員,姜武則化身軍閥,角色身上都帶著陳佩斯標志性的荒誕喜劇風格。
憑借十年話劇沉淀的扎實功底,他給當下略顯浮躁的電影行業(yè)帶來了深刻啟示。
如今的陳佩斯,早已不能用“小品王”這一標簽來簡單概括。
他創(chuàng)辦了大道文化,培養(yǎng)出兩百多位話劇演員;撰寫的《喜劇表演理論》被納入中央戲劇學院的教材;帶著《戲臺》三部曲走進各大高校,在講臺上生動分享喜劇的力量,把自己對喜劇的理解與熱愛,傳遞給了年輕一代。
從話劇到電影,陳佩斯不斷拓展藝術邊界,而他對藝術的堅守,又將走向何方……
搞藝術這行當,從來就沒有“太晚”的說法,唯一讓人擔心的是不夠認真。
陳佩斯用了差不多一輩子的時間證明,那些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完全能夠催生出不可思議的成果。
從讓觀眾念念不忘的“吃面條”小品,到開辟荒地賣石榴的窘迫,再到話劇舞臺上的深耕,以及如今電影《戲臺》的新嘗試,他一路堅持,把熱愛變成深耕藝術的動力。
已是七十一歲高齡的他,在拍攝現(xiàn)場時而抹淚時而朗聲發(fā)笑,活脫脫像個老小孩。可誰又能否認,這恰恰是對藝術最純粹的摯愛呢?
他將這份執(zhí)著的答案,悄悄藏在了“戲比天大”這四個字里。而我們都明白,屬于陳佩斯的精彩篇章,永遠還在后面等著上演。
在娛樂圈追逐流量、快餐式作品泛濫的當下,陳佩斯的堅守,如同一股清流,讓整個娛樂圈“沉默”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藝術,什么才是對藝術該有的態(tài)度。
他用行動告訴所有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藝術的較真、對熱愛的堅守,永遠是照亮藝術之路的燈塔。
而這樣的精神,值得整個娛樂圈學習與敬畏,也必將在藝術的長河中,繼續(xù)閃耀光芒,激勵更多后來者奔赴熱愛,堅守初心 。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qū)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