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學教授何家慶來到深山調研。由于過于饑餓,于是就向村民討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來一碗豬食,沒想到,何家慶不僅沒生氣,甚至接過那碗豬食,淚流滿面的吃了起來。
吃豬食,乞討剩飯,徒步走到腳踝發膿……一位布衣教授的西行日記,記錄了一位不平凡之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志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何家慶在這句至理名言后還加了一句話,那就是“助萬千人”。
何家慶永遠是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穿著一身打滿補丁的藍色中山裝,背著裝滿研究材料和調查報告的小布包。
風吹日曬讓他的面孔變得黝黑,艱難跋涉讓他變得消瘦,他忙著助農扶貧,傳播科學的栽培技術,卻忘了照顧自己。
很多人覺得疑惑,一個學識淵博的科技人才,怎么偏偏研究起農民種地致富的事情,這一投入,就奉獻了一生。
何家慶是在黨和人民幫助下成長的人,他和國家同齡,在貧困的建國初期,何家慶全家依靠父親拉車送煤度日。
那時候上學不易,何家慶的學費,是國家資助的,是鄉里鄉親籌措的,是老師同學接濟的。
每當何家慶走過學校里鮮艷的旗幟,都會在心里告訴自己,是黨和國家培養了他,是社會和人民幫助了他。
畢業后,何家慶成為安徽大學生物系的老師,用只是哺育下一代年輕人,何家慶的父親風塵仆仆趕來看望,鄭重地交給何家慶幾張舊賬單,上面都是過去他人資助何家慶的記錄。
父親教導何家慶,不忘來時路,永懷感恩心,而何家慶也從未忘記初心。
1984年,何家慶留下一張字條和20元錢生活費,離開妻子和女兒,帶著干糧去大別山考察,一走就是225天。
何家慶走的是一個人的長征,他徒步12684公里,對大別山進行了全面考察,對大別山的生態環境、土壤條件、植物標本等狀況做了全面調查。
隨后他對開發大別山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對大別山農業生態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大別山后來的發展,何家慶貢獻不小。
妻子見到遠游歸來的何家慶,簡直不敢相認。長途跋涉讓何家慶變得精瘦,風吹雨淋讓何家慶變得憔悴。
然而何家慶沒有在家里“安分”待著,1998年,他給女兒留下一封信,又背起行囊去下鄉扶貧,他身上只有一封介紹信和一張報紙上的撕下的貧困縣名單。
就這樣從安徽出發,一路往南走,他要將自己所學回饋給社會和人民,這一切全部發自內心,沒有任務沒有報酬,他自愿教授貧困縣農民種植經濟作物、防治蟲害的技術。
這一去就是305天,他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好幾次生命危在旦夕,恢復過來又再次上路。
層巒疊嶂的大山將老百姓困在里面,何家慶為他們開拓出一條致富之路。在實地考察中,何家慶發現魔芋的分布區域跟全國貧困縣分布十分重合,于是他成為了魔芋專家。
他研究魔芋的種植技術和生產價值,給老百姓開辦講座,教授他們種植魔芋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
這條路不好走,一路上千難萬險,堪比取經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何家慶說,這305天的每一天,都像在闖“鬼門關”。
走在大山里,何家慶經常走著走著就成為了乞丐,身上的衣服被樹枝藤蔓和懸崖峭壁刮蹭破破爛爛,住山洞、防毒蛇更是家常便飯。
有時候一走好幾天,都遇不到一戶人家,何家慶經常餓著肚子考察研究。餓得頭暈眼花,何家慶還不忘記錄珍稀野生植物。
好不容易遇上一戶農民,何家慶就向人討水乞飯。可是山里的人也窮啊,實在是拿不出多余的開口糧,難堪地遞給何家慶一碗豬食。
何家慶看到這樣的狀況,忍不住淚流滿面,他毫不猶豫吃完這碗豬食,攢足力氣繼續上路。他一定要改善這些貧困縣的生活,讓人人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在科技扶貧的路上,何家慶初心未改,為許多地區帶去了經濟振興的曙光。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家慶是楷模和榜樣,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參考資料:一位“布衣教授”的初心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